想推荐一下《四世同堂》,虽然这本书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了带一本书去巴黎。但我觉得它值得反复推敲。
“起风了”?
今天才看完老舍历时四年左右写完的这本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看的时候认为比起《穆斯林葬礼》写的过于细致反而让人不舒服的感受。这本书是只有你看完全本才能感受到的大气磅礴,一种如沁泉在心里荡漾越来越大。我看书喜欢多一些想象的空间,给我能够去自我刻画一种人物性格的余地。一开始看《四世同堂》,小到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明确特征和面部表情,大到整个北平街道上店铺的陈列都描绘的十分精准和细致。我少了想象的空间于是看书的进程变慢。??
但看到差不多第一部结束,我有了新的改观。感觉到老舍是一直在引领着我去看待北平这一个时间段的变化全貌。他像一个指引者带我了解一个我完全没办法感同身受的时代。?从瑞全一心想要走出北平得到了哥哥瑞宣的支持,到钱先生因为儿子英勇就义杀死了一车日本人而被捕。每一个细节,就连明明是中国士兵却在日本指挥官手下做事时面对同为中国同胞的犹豫不定的面部表情、瞻前顾后的心里斗争都刻画的十分生动详细。就算没办法真的身临其境去感受,但也可以从这些细致入微的场景体会到日本侵略的残酷,中国人民的挫败,还有夹缝中希望的生根。
我很喜欢老舍在第二部第四章开头描写北平昨日光景的片段。“红李,玉李,花红和虎拉车,相继而来。人们可以在一个担子上看到青的红的,带霜的发光的,好几种果品,而小贩得以充分的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气吆喝出一大串儿来—\’买李子耶,冰糖味儿的水果来耶;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耶……\’”整整两页的瓜果飘香足以与整本的萧索艰深形成鲜明对比。
看似老舍只着重写了一个“小羊圈”里发生的事情,但其实这一个七八家四合院混杂的小羊圈就是整个北平甚至扩展到全国来看的一个映像。每天喝着酒关着大门诠释着蓝东阳念的那句“有诗感的那一秒钟便是永生,没有诗的世纪等于零”的钱诗人在儿子妻子全都去世,自己被捕之后变成了放弃房子,远离亲家孙子的一个独立热血搞革命的钱老人,他的这个时段无疑是波折煎熬的,但是他在日本投降后阖家团圆了。但一看日本人得势而不断巴结甚至变本加厉加害小羊圈邻居的冠晓荷夫妇一家除了一心向国的高第和尤桐芳则都下场很难看,没有挨过日本八年统治结束。老舍在这一整本书里把爱恨分明,善恶有报这八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多处也埋下伏笔,最后钱老人在狱中给孙子起名就能看出来一个老舍的写作主题。被奴役而反抗时期想到的名字“钱仇”变成了一切即将尘埃落定时定下的名字“钱善”。不仅是钱老人得一个心理变化曲线,也是整个小羊圈,整个北平所有人的心理进程图。“变化是生长的阶段”,经过这八年被欺压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但同时得到了成长,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第三部第十七章最后说到“头年的萝卜空了心,还能在顶上抽出新鲜的绿叶儿;窑藏的白菜干了,还能拱出嫩黄的菜芽儿。连相貌不扬的蒜头,还会蹿出碧绿的苗儿呢。样样东西都会烂,样样东西也都会转化。”这种虽腐烂却仍旧暗藏生机的样子像极了小羊圈的邻居们。而且这些邻居们比那些孤独承受艰苦却抽芽儿蹿苗儿的人要更有动力,因为他们还有彼此。小羊圈最终的和睦欢乐不是靠一家支撑。若不是程长顺冒险去英国府给富善先生通风报信说瑞宣被捕,瑞宣就不会平安无事出狱并为革命做相当大的贡献;若不是瑞宣鼓励刘先生出北平抗战而接纳下刘太太吃喝住行,不仅刘太太活不下去,刘先生也会失去抗战动力;若不是白巡长一次次在军中替小羊圈民众周旋,小羊圈可能死伤会更多……太多的互帮互助让小羊圈真的成为一个没有空隙的圈⭕️
看了后记我才知道在中国发布《四世同堂》的时候老舍删除了第三部的最后十三段,使《四世同堂》在中国一度成为“没有写完”的残缺。但幸好在美国老舍先生翻译的译本里有完整的片段,才使得如今我们拿到的书是完整无缺的。而至于为什么删去那十三段,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这十三段作为结尾,不是十足的悲剧,也不是十足的绝望型。但小说结尾的气氛与其说是喜悦欢呼,不如说是悲壮。李四爷作为中国老一代的代表,小妞子作为中国人少一代的代表,在胜利前夕,双双死在了日本人的暴虐之下。活着的人,也是人人骨瘦如柴,衣不掩体,面无血色,就像小羊圈胡同里的那些破门一样,油漆剥落了,显的破烂不堪,浑身上下布满了战争的创伤。这副模样和“胜利者”似乎不太相称,可能成为了结尾被删砍的原因。但其实这样的删减着实有些可惜。表面上毫无英雄气概的人们最后成了胜利者,他们经受了最冷酷、最严峻的摧残和折磨,没有下跪,没有死绝,他们高傲地站着,挣扎着,宁死不屈,反抗着,迎来了胜利,这难道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吗?如实地写下并无损于他们的高大。
“起风了”,这是书的最后一句话,象征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序幕的拉开。我觉得这也是对整本书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