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采采芣苢,薄”吧。 出自《诗经·周南·芣苢》。芣苢周南芣苢:植物名,一般认为是车前子,可食用,也可药用。《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文大意;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诗歌中的诗眼该如何掌握?首先你应该知道是真正的诗眼,然后你必须拥有缔造诗眼的语感和烘托诗眼的语境。
(1)诗眼是整首诗的灵魂,而不是一句话的句眼。它需要一个恰当的位置,然后用优美的语境去烘托起来,有鹤立鸡群、百鸟朝凤之感觉方为诗眼。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还是他的诗,但语句改变了顺序,原诗句从最后最后一句读起。诗眼依旧是诗眼,光芒犹在,毫不逊色。原因是纵横承接它的语境没变,这就是语境烘托出来的语眼缔造技巧的魅力。
(2)建立在语境上面的语感。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实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说这话的,要想写点东西必须要有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敏感什么感受,什么性质又不好定义。无非是怕语言生涩难懂,逻辑混乱,读者不能入诗罢了。人家是谦虚,咱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我们看臧克家在写《难民》一诗时是如何炼句的。第一句:日头坠在乌鸦巢里,第二句……
a、黄昏里搧动着归鸦的翅膀
b、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c、黄昏还没融尽归鸦的翅膀
这是臧克家《难民》一诗首句和第二句对景物的描述。黄昏苍幕时分,景物模糊朦胧,怎么才能交代清楚这句诗的含义是作者的事,读者产生语言感受,如临其境才是合适的表达语言。“搧动着”,“还辨得出”,“还没融尽”都是这句诗的句眼,前两个是定语,最后一个是模糊了的概念,三句诗都出自臧克家,定稿用的是第三句。就是那种状态,至于到底什么状态,作者的意思是每个人对黄昏时分的认知不同,我所描写的就是和你看到的大致一样。这样的处理手法不至于出现作者沉醉在诗里,读者欢乐在诗外。所以语感这东西,作者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同时也要让读者明白你在说什么,从而产生“语感交流”。作者用语感表达,读者用语感吟诵。
(3)驱动语感去缔造经典的语境。语境是诗歌整体的语言环境,首先用语感熔炼过的多个词或者多句诗,然后围绕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即问题中的诗眼,当语境上下承接,左右联合,一首诗的大致轮廓形成。
《成功的花》——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之惊慕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成功的花》作为这首诗的灵魂或又称为诗眼,单就这四个字什么也说明不了,当她被语境氛围衬托以后就变成一朵惊艳的花了,语境加力从“惊慕”开始,接着回望奋斗的艰苦和牺牲的青春,每一句诗都经过语感浸润形成独立的语境个体,当所有符合诗眼的语境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诗的灵魂就全部体现在诗眼上面了。成功与否由语境质量决定。
结论:1、语感是诗歌作者的基本能力。2、语境是诗歌作者的技巧体现。3、诗眼是诗歌的灵魂,是作者内心视力的结晶。
语出《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fú)苢(yǐ),植物名,车前草。薄言,发语词,无实意。采,采摘。需要注意的是,发语词不同于语助词。虽然它们都没有实在意义,但发语词是引导要说的实词,所以一定是放在句首的;而语助词是专门表示各种语气的助词,一般位于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也叫语气助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tán)》:“薄污我私,薄浣我衣。”中的“薄”就是语助词而不是发语词,因为它含有勉励的语气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