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恣肆”的“汪洋”是“汪洋大海的样子”,在这里表示广阔宏 大;“恣肆”是放纵无拘束,此词表面上看像是含贬义,其实不含。“汪洋恣
肆”全语是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广、气势豪放的,是褒义词。宋代曾 巩《祭王平甫文》中有“至若操纸为文,落笔千字,徜徉恣肆,如不可穷” 这样的话,说的是王平甫写文章气势非常豪放,像无法收束住似的,不过他
用的是“徜徉恣肆”。
“徜徉”是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动,其广度当然不及“汪 洋”。所以估计“汪洋恣肆”乃是后人对“徜徉恣肆”的发展。如黄人《清文 汇。序》:“故其文光怪瑰轶,汪洋恣肆。”(所以他的文章光彩绚丽,不同
寻常且气势豪放。)郭沫若《庄子的批判》:“文章是做得汪洋恣肆的,然而 要点也不外乎这几句。
”都是用“汪洋恣肆”形容文章的气势的。与“汪洋恣 肆”含义差不多的还有“汪洋辟阖
”,“辟阖”即“开和关”,全语 用来指议论酣畅淋漓,放得开,收得拢。也作“汪洋自恣”。用例为清。方苞 《古文约选凡例》:“但其著书主于指事类情,汪洋自恣,不可绳以篇法(不
能用章法衡量它)。
”。
“”是贬义词吗?
不是。“枉尺直寻”语出《孟子。滕文公下》:陈代曰:“不见诸侯, 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这段话说的是孟子没有主动地去见诸侯。孟子的弟子陈代就对 孟子说:“您不愿去见诸侯,好像太讲宄小节了吧;如果去见诸侯,成大事可以称王天下,成小事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屈曲的只有一尺, 伸直了却有一寻(寻:古量名,八尺)。
’似乎可以去见一见。”孟子听了陈代的话后说:从前齐景公要打猎,用旌旗召唤园林主管,主管不去。齐景公就 想杀他,而孔子则赞扬了园林主管。孔子赞扬园林主管,就是因为这位主管在 不合礼规的召唤下而拒绝应召(合礼规的召唤凭据是用“皮冠”而不是用“旌旗”)。
孟子举齐景公的例子是向陈代说明:园林主管因召唤他所用的凭据不 合礼规,他都敢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而拒约应召;如今诸侯没召见自己,自己怎 么可以主动地去进见呢?主动去进见是不合礼规的。接着孟子还说了一句“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即孟子认为陈代在这里所说的“枉尺直寻” 是只从利益方面考虑的。
由于有孟子的这句话,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枉尺直 寻”比喻小处有损,大处得益。如《后汉书。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小处受损,大处得益,议论的人都讥讽这种做法。)此中的“枉尺直 寻”即是。显然这进行讥讽的人是与孟子的观点一致的。由上可知,“枉尺直寻”是《志》(记载人和事的著作)上表明“谋略” 的话,适用于不同的施谋对象,因此是无所谓含贬义与不含贬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