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和宋高宗赵构是什么关系?如果从纯血缘的关系来论,二者关系非常疏远!宋高宗是宋徽宗赵佶的儿子,宋徽宗是宋神宗赵顼的儿子,送神宗是宋英宗赵曙的儿子赵允让。而宋英宗名义上是宋仁宗赵祯的儿子,实际上却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那么,这位濮安懿王赵允让又是谁的儿子呢?宋太宗的儿子商恭靖王赵元份!说到这里,宋高宗才终于和宋太祖扯上点儿关系,赵元份是宋太祖的亲侄子!也就是说,宋高宗是宋太祖的六世侄孙!早已出了民间所谓的五服……这就是二人之间的关系。
宋太祖去世之后,宋太宗抢班夺权,以“兄终弟及”的形式跨过宋太祖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继承了皇位。宋太宗去世之后,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宋真宗赵恒。宋真宗去世之后,皇位又传给了儿子宋仁宗赵祯,也就是戏曲《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但无论戏说,宋仁宗的确是宋真宗的亲儿子、宋太宗的亲孙子!
但是,到了宋仁宗时,因为他的亲儿子接连夭折,没有一个活到成年的。而且,宋真宗也只有宋仁宗一个亲儿子活到了成年。换言之,宋仁宗不仅没有亲儿子,连亲兄弟、亲侄子都没有!最终,宋仁宗不得已选择了叔伯兄弟赵允让的儿子、也就是其叔叔赵元份的孙子赵宗实继承皇位,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曙。自此,宋王朝的大宗从赵恒系转为了赵元份系,虽然名义上大宗仍然是赵恒系。而且,依然属于宋太宗一脉。
宋英宗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儿子宋神宗。宋神宗去世后,皇位并不是传给了宋徽宗,而是由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赵煦继承了皇位。不知道是不是基因有问题,宋哲宗也没有生出儿子来。最终,在宋神宗宗皇后、向太后的干预下,宋徽宗得以以“兄终弟及”的形式继承了皇位。宋徽宗是个什么货色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正值壮年时索性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赵桓,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两年之后,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宋徽宗侥幸逃脱的儿子康王赵构另起炉灶称帝,是为宋高宗,中国历史进入南宋时代。
宋高宗虽然仍然属于宋太宗一脉,但是因为儿子夭折,晚年无子的宋高宗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皇位传给了宋太祖的后代——宋孝宗赵昚。当然,名义上宋孝宗仍然是宋高宗的儿子,属于太宗系。实际上,宋孝宗的老祖宗是宋太祖的事实次子、岐康惠王赵德芳,也就去野史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那位“八贤王”。可事实上,赵德芳二十多岁便去世了根本没有“八贤王”那些事!
我们如何濮议之争?
“濮议之争”说到底就是宋英宗赵曙到底该如何称呼自己生父的争论,虽然看似可笑,但我认为不应该从表面去看这个问题,这应该是关于“孝”和“礼”的争论。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濮议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来讨论该如何看待此事。
“濮议之争”始末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原名赵宗实)被仁宗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即位之初,由于英宗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代为处理国事。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宋英宗亲政仅仅半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对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名分进行讨论。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九日,韩琦等人再次提出此时,于是英宗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争论的焦点在于英宗到底是该将濮王赵允让称为皇考(已故的父亲),还是该称为皇伯考(已故的伯父)
观点一,称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赵允让是英宗的父亲,英宗理应称其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
观点二,称为皇伯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于大宗“法定父亲”(赵祯)的堂兄(赵允让),当然要称为伯父。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两制官员,以及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英宗倾向于称濮王为皇考,但又苦于无法明言,只得由着大臣们去争。争论持续了长达18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曹太后下诏同意将赵允让称为“皇考”告终。后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京为官。
然而英宗在位仅四年就驾崩,未及给父母上谥号,此事也不了了之,赵允让的谥号仍为“王”,三位妻妾则并称“王夫人”。
该如何看待此事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此事似乎极为荒唐,皇帝给生父定什么名分,真的会关系到国家命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以当时的眼光看,此事却是必须“上纲上线”的。一方面古代以儒家治国,“孝”的观念极为重要,更何况皇帝的一言一行关乎天下,皇帝如果都不遵守“孝道”,如何让天下臣民遵守。出于“孝”,英宗自然应该将濮王称为皇考,毕竟那是生父。另一方面,这又关乎到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导致之后在皇位继承方面产生隐患,出于继承权,英宗自然应该将养父仁宗称为“皇考”,而将生父濮王称为“皇伯考”,正如“立嫡立长”的原则一样。
所以,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设身处地的想想,大臣们能够针对此事据“礼”力争再正常不过,毕竟这的确关乎到宗族礼法。
在“濮议之争”后400多年,还爆发过一次于此相类似的“大礼仪之争”,可见古人对此有多么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