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的含义是: 在排列姓名顺序时先按姓的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按姓氏笔画排序。如:王与李,王4画,李7画,王在前,李在后。
当笔画数相同时,按姓氏起笔、次笔、第三笔……排序的原则,按横、竖、撇、捺、点、折的顺序排列。
如:“王”是4画,起笔是横,“贝”也是4画,但起笔是竖,那么“王”就排在“贝”的前面。“文”和“方”都是4画,前两笔都是点、横,第三笔“文”是撇,“方”是折,那么“文”就排在“方”的前面。
当出现同姓的时候,则按照姓后面的第一个字进行排列,规则与姓一样,以此类推。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方式(笔画数为1画的汉字除外):
1、相离:八、儿、三、川、心;
2、相接:人、几、丁、口、正、而、臣、?;
3、相交:十、又、也、井、及、车、丈。
多数汉字是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或三种方式构成的。
如“干、千、天、升”运用了相接、相交两种方式,“么、亏、乞、亿”运用了相接、相离两种方式,“义、蕊、斗、计”运用了相离、相交两种方式,“犬、仂、丹、匡”运用了相离、相接、相交三种方式。
有时候笔画相同,由于组合方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字。如:刀力、八人。
有时候笔画相同,组合方式也相同,由于位置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字。如:丄丅、回吕、玉玊。
有时候笔画相同,组合方式相同,笔顺也相同,由于位置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字。如:吕吅、玉玊、?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画
对于笔画排序我素有思考,写在下面供先生参考。其中杂合体的逆时针排序法是我在工作中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能够做到合理、直观、简单,但也希望您与我一同讨论该问题,使之进一步得到完善与提高:
在编辑和阅读中文书籍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中文信息排检的问题,现在常用的排检法分字顺法和分类法。字顺法可大致分为形序法和音序法,形序法主要包括部首法、笔画法、笔顺法和号码法等等。您所说的姓氏笔画排序法,其实质即汉字的笔画排序法,这在大型辞书诸如《汉语大词典》的“单字笔画索引”和《辞海》的“笔画查字表”中表现得最为清晰。事实上,通过仔细阅上述资料的相关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笔画排序法的一条基本的原则是简单直观原则。这一原则在左右型汉字和上下型汉字的排序上体现得较为充分,但在杂合型汉字的排序过程中这一原则的体现似乎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
为了能够很好地分析和讨论杂合型汉字的笔画排序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首先熟悉左右型和上下型汉字的笔画排序方法。
我们必需意识到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简单直观”的原则,现行汉字笔画排序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偏旁”、“部首”概念进行了扬弃。比如7画竖折起笔的左右型汉字“吻”总在“别”之前。它所考虑的是“吻”的左侧“口”的笔画数3小于“别”的左侧“另”的笔画数5,而不再考虑“别”的立刀旁了;再如11画,横撇起笔上下型汉字的“聋”总在“盛”之前。它所考虑的是“聋”的上半部分“龙”的笔画数5小于“盛”的上半部分“成”的笔画数6,而不再考虑“盛”的皿字底了。笔者把这种仅仅应用于汉字笔画排序法中的“偏旁”分别叫做左右型汉字的“左偏旁”和上下型汉字的“上偏旁”,它只依据其在所属汉字中的部居位置的外在特征去定义和命名,而不涉及更深次的造字法含义。当然某些情况下它会与传统的汉字偏旁相一致,比如“草字头”和“单人旁”等等。
依照上述思路,在杂合型汉字的排序过程中提出“杂合偏旁”的新概念,并以“杂合偏旁”的外在直观特征来排序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笔者却看不清《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在杂合型上是依据什么规则来排序的。然而必需承认不论是在《辞海》还是《汉语大词典》中区别于传统偏旁部首的“杂合偏旁”的概念是存在的。二书6画横撇起笔的“戌戍成”三字顺次连排是最为明显的例证之一,因为区别此3字顺序的横、点、折3笔显然不是末笔。换言之,二书杂合型汉字排序过程中在笔画、起次笔和其余笔顺依次比对之间还存在着至少一个调整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基本断定此二书是将“戊”字看作一个“杂合偏旁”来处理的。但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笔者却看不清此二书是以什么样的规律来具体应用“杂合偏旁”形的特征来排比诸字的。于是依着此二书在左右型和上下型汉字中的做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结果是使杂合型汉字的排序略有章法可寻而不是让人看得越来越糊涂。以下是笔者的基本思路:
为了找到为杂合型汉字排序的合理做法,首先要排除不合理的做法。所谓不合理的做法即不满足“简单直观”原则的做法,那就是不能直接模仿左右型、上下型汉字的做法去数“杂合偏旁”的笔画并以此为依据排比诸字。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左右型、上下型汉字可以直接用“左(上)偏旁”笔画来进一步区分排序先后的条件在杂合型汉字的“杂合偏旁”中消失了。这里需要冷静地思考,因为汉字的书写习惯是先左后右和先上后下,所以对于左右型、上下型汉字来说,恰巧是先写完“左(上)偏旁”再完成汉字的其余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其“偏旁”笔画数来定排定汉字次序的做法是满足“简单直观”原则的。但杂合型汉字的“杂合偏旁”与其余部分的书写关系至少会有以下3种情况发生:(1)先写“杂合偏旁”后写其余部分的,比如“赵”、“越”等字;(2)先写“杂合偏旁”以外的部分后写“杂合偏旁”的,比如“这”、“延”等字;(3)起笔和末笔都落在“杂合偏旁”上,但中间穿插写偏旁以外部分的,比如“式”、“匠”、“国”等字。既然情况如此复杂,因此对于杂合型汉字若直接模仿左右型、上下型汉字的做法用“杂合偏旁”的笔画数来排定次序,必然会丧失一定的简单直观性。反过来,再想一下我们之所以提出“杂合偏旁”的概念,就是要用它的不同于“左(上)偏旁”的形的特点。那么“杂合偏旁”的形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具备包围或半包围的特点。能分析至此,方法已是水到渠成了。因为只要是包围就会有个重心的问题,这个重心我们不妨借用一个虚拟的钟表盘面来表示。以“风”(重心在12点位,三面包围)、“厌”(重心在11点位,二面包围)、“区”(重心在9点位,三面包围)、远(重心在7点位,二面包围)、函(重心在6点位,三面包围)、司(重心在2点位,二面包围)等字示之,则杂合型以形为特征的逆时针排序法就出现了。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后,我们便可以完整地描述汉字的笔画排序的实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汉语词的排序问题。
1、汉语单字笔画排序的原则及过程:
1.1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序的原则
汉语单字笔画排序,首先按照汉字的笔画数由少到多的顺序将汉字分作一画汉字、二画汉字、三画汉字、四画汉字……等若干大类。
1.2 笔画数相同条件下,单字起次笔顺排序的原则
主要以单字笔画为依据的最终汉字排序结果叫做“按笔画排序的检字表”。数清单字笔画的多少,只是使字序的排定有了一定的法度。是完成“按笔画排序检字表”的第一步。
为了使排序的结果更加合理,必需引进“起次笔顺”的概念。
相同笔画数的全部汉字,若按起次笔笔顺的横、竖、撇、点、折排列,有25种可能的组合。它们是横横、横竖、横撇、横点、横折、竖横、竖竖、竖撇、竖点、竖折、撇横、撇竖、撇撇、撇点、撇折、点横、点竖、点撇、点点、点折、折横、折竖、折撇、折点、折折等。将相同笔画数汉字按不同的起次笔顺例分为如上25类,在扩充容量的同时明确了类别。这样操作使汉字排序更趋合理、科学,并使之初步具备了实用性。
1.3笔画数相同、起次笔顺一致条件下,汉字字型分类排序的原则
为了使排序的结果更加直观,必需引进“汉字字型”的概念。
单字“起次笔顺”概念的引进和25种排列组合的厘定,只解决了相同笔画数汉字排列的合理性问题。但汉字排序的最终目的是编制出便于查检的“检字表”,只有合理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解决“直观性”的问题,让人一目了然。这就必须从分析字型入手,值得幸庆的是汉字的字型只有3种:左右、上下、杂合。“汉字字型”概念一经引入,相同笔画数、相同起次笔条件下的汉字按左右、上下、杂合诸型依次排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虽然“汉字字型”概念引进和落实实现了单字排序合理基础上的直观,但仅仅做到合理直观的检字表,还不能叫做好的检字表。真正好的检字表还应做到精确。广义的精确包括笔画计数正确、笔顺分析正确、字型判断正确等等。笔者此处所要谈的精确将更加深入、具体。若能严格执行如下规则,从理论上讲每个汉字的字序位置都将是固定不移的,而不会出现粗看合理明了,细看飘忽不定的混乱局面。
1.3.1笔画数、起次笔相同的左右型汉字排序原则
在笔画数、起次笔相同的前题下,左右型汉字的排序要遵循——按“左偏旁”笔画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定之原则。假如“左偏旁”笔画数相同再比起次笔顺以下之笔顺,依次排定。例如:7画“玕玔形韧刬”的排列。
1.3.2笔画数、起次笔相同的上下型汉字排序原则
在笔画数、起次笔相同的前题下,上下型汉字的排序要遵循——按“上偏旁”笔画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定之原则。假如“上偏旁”笔画数相同再比起次笔顺以下之笔顺,依次排定。例如:7画“丽贡志芙吾”的排列。
1.3.3笔画数、起次笔相同的杂合型汉字排序原则
在笔画数、起次笔相同的前题下,杂合型汉字的排序要遵循“杂合型汉字逆时针排序法”原则——按“杂合偏旁”重心所在点位按逆时针顺序排列先后次序:左上右结构(三面包围,12点);上左结构(两面包围,11点);上左下结构(三面包围,9点);左下结构(两面包围,7点);左下右结构(三面包围,6点);右上结构(两面包围,2点)。此下是全包围和独体汉字等。在同一类型(点位)的逆时针汉字结构中,再以“杂合偏旁”的笔画数分先后。假如同一点位“杂合偏旁”笔画数相同再比起次笔顺以下之笔顺,依次排定。例如:9画“风逃飐勉匍”的排列。由于全包围结构的常用汉字仅有方框儿包围着的一种,如国、圆等字,故不作细分。笔者建议将独体汉字作为杂合型的特例,置于该部之末。
由于各种大型辞书对于杂合型汉字的编排规律体现得都不甚明确,因此笔者提出“杂合型汉字逆时针排序法”。杂合型的汉字又叫包围结构的汉字,从结体方式上又可分作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等情况。由于在为杂合型汉字安排顺序之前它已被笔画、起次笔和字型做过三次限制,因此即便不考虑两面包围和三面包围的先后也不会影响检索效率,笔者认为该法提供的设计方案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简单直观”性。
从理论上讲:只要遵守如上所述笔画由少到多;起次笔笔顺25种排列组合;字型和字型诸原则之规定,即可完成全部汉语单字的笔画排序。这样的排序结果具有合理、合法、直观、准确等四大特点。
从实践上讲:某些相异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字型完全相同。如:埙损、茗茖、太犬等;某些汉字的起笔、笔顺或字型尚未取得共识。诸如此类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既便使用电脑严格遵守上述原则编制出的汉字排序也有必要在工作后期进行局部的手工调整,从而更加符合一般读者的视觉习惯。
2、汉语词语笔画排序的原则及过程:
字的排序规则确定以后,词的排序相对简单,同时也更容易出错。
2.1第一步通过确定首字的笔画、笔顺及字型确定词的大体位置。
该过程与单字的排序过程基本相同。通过这一步可以确定该词在第几画的何种起次笔顺中的前、中、后大体位置。
2.2第二步通过确定单词的长度确定相同首字词的先后。
当首字位置确定后,换言之单词的第一个字相同的情况下,开始比较词的长度——即计数并比较组成该词的字数多寡,并按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定词序。
2.3第三步首字、长度相同者,开始比对次字、次次字,依次类推。
严格依次遵守以上词序排列三原则就可以编制出较为规范、漂亮的单词索引。
其中第二步“词长优先于次字笔画原则”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给已知的若干字编制检字表,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将笔顺的比对一一进行到底。这是因为有字型和偏旁笔画等的校正;同样给已知的若干词编制索引时,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将词中每个字的特性比对一一进行到底。这是因为有词长和次字笔画等的校正。正如字型在检字表的编制过程中的作用一样,词长在索引的编制过程中同样起到了规范直观的作用。在首字位置确定后时刻注意该原则,就可以制定出一个漂亮的“金字塔”形的词段。反之,不考虑第二步词长或者把第二步和第三步互换顺序的做法,都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混乱。
利用上述方法完成的汉字笔画索引能够实现没有语音支持下的检索,对不熟悉汉语拼音方案或者不知道某字读音情形下的检索有莫大的帮助;此外由于简单直观原则的充分体现,汉字笔画索引不需要太多预备知识例如四角号码辅助规则等的协同即可检索是其优势。但是相对于了解其读音或熟悉四角号码规则等的同志来说,数笔画可能太费时间了,这是它的缺点。
最后有必要再一次强调提出“杂合型汉字的逆时针排序法”的必要性。也许在“单字笔画索引”和/或“笔画查字表”中杂合型汉字所占比例相较左右型和上下型汉字来说数量并不大,即使是把同一笔画、起次笔之下所有的杂合型汉字从头看到尾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似乎没有详细考察杂合型汉字排序问题的必要性。但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问题不是查一个字,而是查一个词。当以单字作为词头的多个词条作为检索对象时,很多不合理的细节就会被成倍地放大,此时良好的杂合型排序方法会为您的实际工作带来效率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