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豁然开朗的诗句,一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大概意思: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首偈是禅宗精髓的最根本的体现。
一是佛性本净,即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正果就在你自己的心里,而不在外物,勿需向外苦苦觅寻。
二是顿悟,慧根,或者说智慧,这些不是知识,不是学问。心性源本就是清净的,不存在垢净的问题,不必通过刻意手段去断除情欲烦恼,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悟本体即是功夫。
二。心学四句心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的四句话,是儒家心学的心法。王阳明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第三大硕儒,正本清源,从根本上矫正了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偏颇,为新儒学指明了方向。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
人的本心,原本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无善无恶就是心的本我,本体。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无善无恶。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有喜恶,是心在作用,判断。
人人皆有良知,良知不是知识,不是思想,是人心固有。失去人我自心,在有了分别心,有善恶观念之后,不肯依我本心为善去恶,良知就容易被遮蔽,盲从,自以为是。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原生态,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直觉力,这个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的判断,而是直接本我的闪现,判别。也就是说,知善与恶,无需谁人教化,这不是某种知识,是本我之心自然而然的结果。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为求?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这不是讲先要学习什么然后再去实践,知和行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是齐头并进的,是并驾齐驱的,是左右手,是双轮马车的两个轮子,同时存在,同时作用。
王阳明认为,凡人都须在具体的事上做功夫,磨练。在人生的实践长路上,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作业中磨练,来锻造自己,动静皆有章法,沉着冷静,“不动心“。
致良知,听从内心,无须执着外寻,心中有灯,无须他人照。做个内心有光的人。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我们再来看两段话,很有意思。(一)。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慧能并不识字,王阳明也未从朱熹的书中“格”出什么“物”来。所以啊!亲!正果在本我之心,致良知,要听从自己最初的自然态之心,来判辩是非,心即理,理在心中,不在外物,更遑论逐波从谁,妄然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