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没有不跟娘家来往。李纨虽是十二钗之一李纨怎么读,并不是很重要的人物。对于李纨的描写,更尴尬过注重李纨在大观园中,跟林黛玉薛宝钗一起是的表现。
对于李纨的娘家人,作者好像带有情绪,从作者的倾向里,是反对李纨的家教的。但现实呢,作者反对的李纨,最后的结局相比他们。好的多。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博得个地久天长。贾珠在世俗人的眼中,应该是靠得住的人,不想年年轻轻的却没有了。剩下个李纨,苦受这贾兰过活。
作者批判李纨是个槁木似的人,你不是李纨本身,怎懂得女人守寡的苦处?李纨不槁木死灰一般,还能怎么着?能改嫁吗?能偷情吗?能天天在贾府喜笑颜开还是哭哭啼啼?都不行!在那个风气森严的社会,做好的自我保护,就是槁木死灰。
李纨的出身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命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儿无才便有德”。故生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等使得他认得几个字,记得这前朝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织为要,因取名李纨,字宫裁。在《红楼梦》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对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客观的评论。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不一样的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不一样,将来的人生也不一样。这也是《红楼梦》作者最初的哲学观。
李纨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他的人生观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贾珠死后,他虽然觉得日子难挨,寂寞孤苦,好在还有一个孩子贾兰,为了贾兰的将来,李纨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在贾家败落时,应该是除了李纨,其他人的家产和金银都抄家抄没了。可能正因为他孤儿寡母的,独独放了他一码。在巧姐遇难时,上李纨门上求救,被李纨拒绝了。正是因为这个,才遭到作者的批判,连带从前的一切都变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心了。
李纨饿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在贾家家破人亡的打击后,不肯伸手帮助贾家落难的人。让作者铭记在心又无可奈何,只好在书中抒发心中的不忿之情。在贾府日子还过得去时,李纨带领着林黛玉她们姐妹去跟凤姐要银钱做东办诗宴。王熙凤一笔一笔的给李纨算得很清楚,李纨一年的收入,比王夫人不少。但是李纨生性吝啬,除了对儿子贾兰,他人盖不关心。
正是这样,李纨的结局才落的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贾家,也正是李纨的槁木死灰,才留下贾兰中举做官。李纨慷慨解囊救了巧姐,不自私,就能长命百岁了吗?不见得,也会一样的世事无常。只是,大观园中曾经那么多温馨温暖的场景,李纨的心未免太狠了些。一个寡妇领着孩子,一个人过得太久了,性情大变,也是有的。
李纨和娘家的关系书中介绍李纨的出身,并没有描写李纨娘家的人都有谁。像李纨这么生性吝啬又自私的人,恐怕娘家人也少有来往。作者为了让大观园更花团锦簇的热闹,对比败落后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李纨的两个堂妹,也住在大观园的稻香村李纨处。
《红楼梦》四十九回,薛蝌和薛宝琴,李纨的婶子带着两个妹妹,来京城贾家。李纨的之寡婶的两个女儿李玟和李绮,投奔李纨。这是李纨和娘家人走的最近的一次,可见李纨平时也不是不跟娘家人来往。
贾母素喜李纨贤惠,且轻年守节,令人敬服。今见他寡婶来了,便不肯令他外头去住。那李婶虽不肯,无奈贾母执意不从,质的带着李玟李绮在稻香村住下。这一住就是几个月,李纨怎么会不和娘家人来往呢?
到七十五回,尤氏在惜春跟前惹了一肚子气,去李纨处坐着,李纨拿出茶面子让尤氏喝,说是昨天他姨娘捎来的。可见,李纨跟娘家人一直来往。
应该是李纨平时不大言语,做人又死板自私,大家对他印象不好造成的错观吧。
贾母吗?从看的?
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曾经和贾母有如下的对话: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句话明示了贾母的教育观。
无论对于贾府中男性的读书情况是如何要求的,但是对于小姐们的读书情况显然是不做要求的。
这样的结果后来也很明显。
贾府四春的文化水平显然不如林黛玉,也不如薛宝钗。
林黛玉是在家的时候,父母教授的文化知识,还请了211毕业的公务员贾雨村当一对一家庭教师教育知识文化。显然底子打得好,到贾府里显然就荒芜了,靠得是自身的灵气和聪慧每每和宝钗打成平手。
薛宝钗是父亲教育读书,年龄又大些,因此显得更渊博,更有文化水平。但是由于自己对文化知识的不重视和对自己性格的压抑,反而使得自己不能更进一步。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说到现在,说得是贾母的教育观。毕竟是她对于孙女们的,那么她自己的文化程度怎么样呢?
书中没有明说,但是有迹可循。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候,有这么一段。
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凤姐儿便拉了鸳鸯过来。……
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么。”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
为什么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