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语言不够精炼凝练意思,有时也不就是坏事,只要有自己的特色便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表面看起来很不够精炼,一句“墙外有两株枣树”不就完了么?干嘛这么啰嗦?
但是,看起来啰嗦的语句,有时读起来却别有一番韵味。语言不精炼不要紧,关键是要用对地方,该精炼的时候一个字都不多,不该精炼的时候一个字都不省。
如果感觉自己语言不够精炼,要通过练习来改正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如果非要强制改了,反而不像是自己了。
所以,与其去练习如何让语言更精炼,不如去体会体会,一篇文章中,何处该精炼何处该“啰嗦”。
一般在强调,或者突出地想要表达出某种东西,比如心情、环境、人物个性等,这个时候语言可以不用精炼。上面鲁迅先生的例子中,先生应该是想要表达出一种孤寂落寞的心情。反而要有不断地铺垫、积累,让感情最终得以爆发。有时要做到“不精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比精炼还难。
当然我这里指的“不精炼”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也不是真啰嗦。有的人写来,会让人深陷其中,跟着情节和思绪走,有人写来,就会让人看了厌烦,最后干脆不看了。
这其实就是“大家”与普通作者的区别所在,光靠练习不够,还得有些语言的天分。
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语言不够精炼没有必要强制去修改,保留自己的特色,让“不精炼”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反而是很难的事。
指的是什么?
答:我们的专家是造词高手,用了一个集约二字,把农业说的天花乱坠,让你无限想象,无限见解。我谈谈我对农村土地集约的理解。
(一)集,就是把分散的东西,集中,团结在一起,变成一体化。这个问题好理解,改革开放前40年,毛泽东时代一直在干这件事,就是把打土豪分给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走合作社,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
七九年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农村土地进行了,联户承包责任制,解散了生产队和人民公社集体化计划经济,分田单道路道路又走了4O年。现在看来是条死路,所以,我们又想起了集体化的一些优点,如;林成网,地成方的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农村,又想从农业合作社开始,把土地集中起来,办规模化农业,有利于农机械化发展。所以,我认为这个集字,是指集体的意思。
(二)约,可以解读两个意思,①节约,改革开放40年,农业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资源造成很大浪费,如:房地产圈地,荒废,如:农民土地不原意流转荒废,所以,我们要节约耕地,保证十八亿亩土地红线。
②约,还可以解读为约定,契约。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际上就是另立定了农民与国家集体的合同契约,土地确权就是让农民有自主权,与合作社鉴定合同,把自己的土地按照自愿的原则,流转给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跟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专家们说的农村土地集约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按照契约化,把分田单干碎片化的土地,通过合同化把土地集中起来,走环保生态农业集体化道路,专家只是把集体改为集约,让农民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