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今天“春分”节气。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礼记》:“祭日于坛。
”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
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
春季节气的方法有什么呢?
春回大地,气温渐升,肌肤新陈代谢还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皮肤中的污垢易引起炎症、化脓。春季湿度逐渐加大,而温暖的气候和湿度可以影响细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氏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
正常人血小板浓度在3、4月份最高,8月份则最低。而疑血酶原含量在春季则偏低,红细胞压积3月份明显高于7、8月份,血沉在春季(早春)冷空气后可出现暂时性降低。毛细血管抵抗力则在暖锋后降低。
暖空气活跃,可诱发低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癫痫、产妇阵缩减弱等。湿热天气则易诱发胃渍疡、脊髓灰质炎等。
出血性脑中风多在春季发生,心肌梗塞则在3~5月份最低。感冒、流感、流脑、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肝炎等,在春季常易发生。支气管哮喘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春季高发,尤其是平均气温21℃时,病人最易发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春季常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肝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