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主要人物:三顾茅庐诸葛亮的特点,刘备,张飞,关羽
1、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2、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以师带之三寻看见。
3、关羽: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但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4、张飞: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中诸葛亮他是一个谦虚的人、深藏不漏、不愿抛头露面的人。他不爱战争,不想出山参加战斗。架子很大。 从\”三顾茅庐\”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机智聪明的、有心计的人,而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尊重别人、有礼貌的人 “三顾茅庐”可以明确的看出刘备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识人的伯乐也。刘备初得诸葛亮,和诸葛亮很亲近,惹得关张二人甚是嫉妒。然后他说了这句话:“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不必多言”。关张二人这才作罢。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确,可以说谨慎是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诸葛亮考虑事情的详致周到、细心缜密。就连出山助刘备,他也是慎而又慎,在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之后,才给予了回复。在小说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中,他更是时时谨慎,事事谨慎,谨小慎微,思精虑远,全面周到。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譬如甚至在他星陨五丈原的最后时刻,他还谨慎细致地做好了死后让蜀军安全撤退的全程筹划,几乎每一步他都考虑周全,蜀军只需按部就班,便可以安全班师回蜀,而且他连死后魏延必反也考虑到了。再如草船借箭,他把天气、时刻等各方面因素全部考虑备至,因而才有了他在草船上饮酒等待箭支收足的怡然自若。的确,正是他的谨慎缜密的性格特点,才使蜀军在许多战斗中如顺水行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这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如神人一样的存在。
诸葛亮在草屋就有“隆中对”的高深理论,足不出户就知天下大事。被刘备请出草屋的诸葛亮更是如虎添翼,在新野第一把火就把曹阿满派来讨伐刘备的夏侯惇烧得七窍生烟。赤壁之战前的“草船借箭”玩得曹操怀疑人生。如果没有诸葛亮借来的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船,“赤壁之战”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华容道上义释曹阿瞒,表面上看是关羽放走了曹操,其实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天下还不能少了曹阿瞒。想想也是,没有了曹阿瞒的三国一定没有了趣味,也没有人陪诸葛亮玩了,诸葛亮该是多么得寂寞。
等到曹阿瞒、刘备都死了,诸葛亮在后三国时代更是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人物。
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多年的北伐,没有占领曹魏的一寸土地,也似乎和诸葛亮没有关系,谁叫什么李严写一封假信骗诸葛亮撤军,或总是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来打扰诸葛亮北伐,要不是这些原因,诸葛亮或许早就打到了长安。
诸葛亮死了都玩了一回司马懿,来了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神话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可谓是一语中的。
诸葛亮也是凡人,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曰“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救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也就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但在运用奇谋妙计方面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不是诸葛亮擅长的,而他遇到的对手,又碰上了人中英杰,再加上人力的多寡不相等,攻方和守方所处的差异,虽然连年出兵,却没有什么成就和战果。
最后陈寿总结诸葛亮,和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的才能差不多,言下之意,诸葛亮并不是韩信那样一战定乾坤的帅才。
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神话了诸葛亮,诸葛亮缺少随机应变的缺点,恰恰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写成了神机妙算的神仙级人物。
《三国志》中记载“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孬、抗衡上国者。”意思就是说,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又认为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和进攻中原、与魏国相抗衡的人了。
无论如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真实的写照,在蜀国羸弱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蜀国的复兴,诸葛亮用毕生的精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可能才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竭力神话诸葛亮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