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中国的汉子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从世界文字的发明来看,古埃及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本质上都是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化长期以来被特殊的地理空间所保护,文化空间相对封闭,甲骨文能演化成,而且文字更科学规范,表达与书写都更有艺术性和实用性,使得今天汉字有独特生命力中国象形文字。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战争或其他文明的自然碰撞,大多被其它文字取代。中国文字有独特固定的结构,惰性较强,不易改变。而西方文字是字母文字,字母可以根据口语习惯改变拼写顺序,灵活性强,更简洁耐用。

谢谢邀请!

中国文字既不是拼音文字,也不是象形文字,而是“会意文字”。人类本没有文字,也没有语言,就像猿猴一样。如果说猿猴能啼叫,那也不是语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能够确切表达事物名称、形状、属性、情态等的工具。超近说,语言是“工具”,是人类交流的没有形状的工具,是虚拟工具。

语言既然是工具,肯定是后天创造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只有人类能创造工具,其他动物没有这个能力,故而其他动物不会有语言。

语言发音的依据是什么?比如一个事物,一件东西,叫什么?本来有名字吗?没有,也不会有。天下之物,不会有神仙起名字给人叫,中国人为什么把人叫做“人”,而英国人把人叫做person?,这就说明人这类动物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怎么来的?探讨这个重大问题,就迫使我们去寻找人类文明起源了。

人类文明经历了哪些过程?要我说就两个过程,两大步,一是学会用火吃熟食,二是画血缘记号避免血亲近亲通婚。这两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可是人类却用了上万年、几十万年,第一个用火过程时间最长。

为什么画血缘记号通婚?因为人类之初,原始人群极少,族群内部长期血亲婚育也使体质素质一直低下,制约了人类发展。只有遇到另一族群,并与之婚配,后代体素质才得到改善,再等遇到第三个族群,交叉通婚生育的后代就更好了。人类经过这一重大发现,就想办法给族群画记号,警示后代避免血亲近亲通婚。最初的记号很简单,中国人祖先画了一、丨、丿、丶,欧洲人祖先画了a、b、c、d,后来为了区别血缘远近和辈分,又将这些记号叠加,中国的记号可以上下左右叠加,欧洲的记号只能左右叠加,这就形成了中文和欧洲文字不同的形象。

不管是中文还是其他文字,最初都是部族名,姓字,姓字在通婚交流中是要呼读的,所以,语言是由呼读姓字产生的。姓字又是怎样变化为语言文字的?这个过程就更复杂了。下面讲解中国字“人”。人,起初就是人类的“人”吗?不是!

丿部族与乀部族通婚,后代记号为“人”,分族后建人部族,人姓。“人”字最初形状,就像接生婴儿的接生婆,屈膝跪在地上弓着腰(乀形状),然后伸长手膀(丿形状),等待婴儿降生,所以“人”姓字最初被借用为接生婆。在远古,说“人来了”,意思是接生婆来了。接生婆站起来和同类一模一样,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类直立动物才有了“人”这个名称。人有名称是沾了接生婆的光,接生婆有名称是沾了姓字“人”的光。

我们把远古时代部族中的接生婆称为“女官”,人、亻、女等都被借用为女官符号,所以“他”、“她”最初都是“也”部族女官,女官分族后以官名建立新部族,又是新姓,所以“他”、“她”最初都是姓字,后来的含义都是借用的,所有姓字演变语言表达文字类推。

综上所述,人类是先有文字后有语言,语言是靠文字固定的,文字都是来源姓字。不管是中国文字还是外国文字都是“会意文字”,也称“表意文字”,表什么“意”?血统含义!因为一切事物不可能先有名字,任何民族都不可能造“表音文字”。

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没有网络之前的“网”,和有了网络之后的“网”含义就不同了。但是不管语言怎么变,都是借用姓字。关于姓字、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请百度《中国姓氏研究报告》看看。关于汉字简繁体的争议,请百度《汉字统一的途径是什么》看看。

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感谢邀请。

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要证明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太容易。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汉字分实词和虚词。这两大类中随便可以举出不属于象形文字的汉字。如实词中的——好、坏、快、慢、红、绿、你、我——不胜枚举。如虚词中的——很、最、极、的、地、得、都、总——同样不胜枚举。谁能说清这些字如何“象形”呢?它们都不是象形字,而另有其构字的方法。

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仅仅说到这里还不够,汉字确实是从象形文字发展来的。

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世界上所有的原生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国际上通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原生文字主要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象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等。

中国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留下了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

(苏美尔象形文字)

(古印度象形文字)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这是有缘由的。自诞生以后,人类经历了两三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才有了跨越式的质的飞跃。这个时期,人们制造工具更为娴熟,狩猎收获大大增加,特别是农业逐渐形成,剩余产品多了,社会组织趋于雏形。结果是,人们需要记录的事情大量增加,仅像以前靠人脑记忆以及口口相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于是,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的一些原始部落,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中国的《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怎么记事呢?古书解释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显然,结绳记事不太好用。慢慢地有了图画(岩画)和花纹的简单文字。再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上述的几种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成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甲骨文成熟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但实际上,中国近代出土的大量甲骨证明,在公元前1800-前1200年的商代,甲骨文已经被广泛、成熟地使用。

必须要说的是,目前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文字中,已被识别1490个字。从这些已识别的字来看,甲骨文虽然还具有明显的象形文字特点,但其中形声字已约占27%,而且有大量的会意字。可见,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还要说的是,我国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同——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记载内容相同,皆与占卜相关;造字原理相同,皆为事理符号。中国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说明什么呢?极有可能甲骨文诞生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成熟汉字形成(甲骨文不再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而是成熟文字)的时间会大大提前。当然,这还有待于考古进一步的发现和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最初的这几种原生象形文字中,埃及、苏美尔、古印度的三种,后来都逐渐“死亡”了。取代它们的是拼音文字。只有中国的象形文字,一直稳定地存在并不断完善发展——应该把甲骨文看作是这种完善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

现在的汉字不能说成是象形文字,那是什么文字呢?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汉字的基本构成法。

东汉的许慎,用21年时间(公元100-121)写了《说文解字》一书,对汉字的构成做了精辟解读,详解了汉字构成的根本法则——“六书”,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字的方法。该书收录了单字汉字9353个,异体字1163个。应该是基本没有遗漏地收录了当时的全部汉字。书中对每个字的来源、读音、含义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字典。

许慎在这部书里总结说,“文字”一词连在一起但表示不同的含义——文和字是汉字的两个发展阶段——汉字经历了由图画符号过渡为标音符号的过程。“依类象形”是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状态,这是象形阶段和类型。“形声相益”是偏旁加音符,成为标音的字。《说文》中收录的一万余字,依类象形的“文”约占百分之二十,形声相益的“字”占约百分之八十。“文”代表字源,“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派生出来的。

许慎对汉字的六种构字法则做了具体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比如“日”和“月”。“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比如“上”和“下”。“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把两个字或多个字的字形和字意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武”和“信”。“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比如“江”与“河”。许慎对“转注”和“假借”也做了说明。但囿于时代,存在一些偏颇,这里不做介绍了。对汉字中通过“转注”和“假借”构字,做出重大研究贡献的是近代的章炳麟。

讲了这么多许慎,就是为说明,汉字是如何从象形发展而来的,发展以后又如何构字的。

汉字不是象形文字,是什么呢?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世界上的所有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表音文字的一个基本单位(字母),对应着语言的语音。语素文字的一个基本单位(字),对应着一个语素。语素是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

需要说明,语素文字也有表音的成分,所以语素文字也称“意音文字”。汉字亦是“意音文字”。

语素文字的早期阶段以表意为主。大致变化的过程是:图画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里面,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哲学、数学、科学、历史、天文、文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汉字和汉语,还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发展繁荣的强大纽带。至于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具有“形、音、意”三维结合的特点,因而内涵丰富,表达力强,便于学习等等,就不再多说了。在“悟空问答”里,我还就汉字写了几篇小文,如有兴趣,可以搜出来看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7日 下午8:10
下一篇 2022年5月27日 下午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