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鲁昭公多次朝见晋国被拒是怎么回事

1鲁昭公、“ 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这是《史记》中的记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鲁昭公,鲁昭公多次朝见晋国被拒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发生在昭公三年,而是在昭公二年。

鲁昭公,鲁昭公多次朝见晋国被拒是怎么回事

鲁昭公二年,晋平公娶了齐国一个女子,即齐景公的女儿,历史上称之为“少姜”。四月成婚,七月,少姜就死了。

少姜在的这几个月,非常得晋平公宠爱,晋国称呼她为“少齐”,所以她死之后,各国自然也要有所表示。

这其中拍马屁拍得最过分的,就是鲁昭公,他打算亲自跑到晋国去吊丧。这一举动显然把晋国给惊着了。于是在黄河边上,晋国人赶紧谢绝了他入境。理由是:“ 非伉俪也。请君无辱 。”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少姜不是晋平公的正室,依照礼仪,即使是国君的正室死亡,另一国的君主也不能亲自去吊丧,何况是一个妾呢。

于是晋国阻止了鲁昭公,鲁昭公最后派了季孙宿去吊丧。

所谓“鲁耻焉”,是因为鲁昭公的举动是非礼的,因为非礼的行为被别人打脸,这当然对鲁国来说是很丢人的事情了。

2、“ 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 ”。(《史记》)

这件事情,在《左传》上也记载的很明白:“ 取郠之役,莒人诉于晋,晋有平公之丧,未之治也,故辞公。 ”

鲁昭公十年七月,鲁国的季孙意如(季平子)进攻莒国,鲁国是大国,莒国是小国,论武力莒国当然不是鲁国的对手,于是莒国的郠邑就被鲁国给占领了。莒国没办法,就告到了当时的霸主晋国跟前,请求晋国主持公道。

但就在同时,晋平公死了,诸侯的死,当然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于是晋国一方面忙于晋平公的丧事,平公下葬后,又要忙于晋昭公即位的事情,因此鲁国攻打莒国这件事情,就没有来得及处理,一直拖了下来,拖到了鲁昭公十二年。

那么这一年鲁昭公为什么要去晋国呢?因为这时晋昭公已经即位两年了,而晋国是霸主,所以其他的诸侯按照礼仪,是要去霸主的。所以齐景公、郑简公、卫灵公都去了晋国,鲁昭公也想着一起去,结果走到黄河边上,被晋国拒绝入境。

因为在晋国看了,鲁国侵略莒国的这个案子还没有结束,如果这时接受鲁昭公的朝见,那就表示两国关系很好,在其他人看来,也就表明在案件中晋国是偏向鲁国的。为了避免这种看法,所以晋国拒绝了鲁昭公的朝见。

3、“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 (《史记》)

鲁昭公十五年,昭公朝晋,这事情《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但后面的记载却又不准确了。

那鲁昭公为什么要在这年朝晋呢?

因为此前两年,也就是鲁昭公十三年的时候,晋国在平丘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盟,史称“平丘之盟”,重要的诸侯国如齐、郑、卫、曹、宋等十余国全部参加。在会上,莒国、邾国向晋国告状,说鲁国频繁地攻打他们,他们这些年没有向晋国这个霸主上贡,就是因为鲁国攻打他们的缘故(比如前面说的鲁取郠)。晋昭公大怒,于是拒绝鲁昭公参加会盟。不但如此,还将鲁昭公派出的代表季孙意如给抓了起来,带到晋国去了。

出了这样的事情,鲁昭公当然很惊恐,于是当时就打算到晋国去朝见,估计也是想去谢罪,但晋国不接受他的朝见,认为两国君主会面,那是友好的表现,现在抓了人家的执政上卿,还接受君主的朝见,就不像样子,所以派人在黄河边上阻止了他。(你看,昭公十三年这次朝见被阻,史记就没有提到。)

到年底的时候,晋国释放了季孙意如,让他回到了鲁国。

过了两年,也就是鲁昭公十五年,鲁昭公再次前往晋国朝见。朝见原因还是为了平丘之会的事情,前往晋国谢罪。这次晋国没有阻拦,鲁昭公顺利到达了晋国。

然而,这次晋国虽然允许他来,却不许他走。就这样将鲁昭公扣留在了晋国。

这一扣留,就一直扣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鲁昭公十六年。鲁昭公是十五年冬天到达晋国的,到十六年四月才得以离开。——《史记》将扣留的时间全部系于十五年,是不准确的。

那晋国为什么要扣留鲁昭公呢?还是因为前面说的鲁国攻打莒国的事情,晋国要给鲁国一点惩罚。

至于《史记》说的“留之葬晋昭公”,这是不准确的。鲁昭公是四月回国,而晋昭公是八月才死,鲁昭公回国后,晋昭公才死的。鲁国参加晋昭公葬礼的是执政季孙意如。

4、“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 ”(《史记》)

这次朝晋,具体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想来应该是一次正常的国事访问,——事实上,诸侯之间这种相互访问,在春秋时期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鲁昭公的这次访问又未能成功,被晋国在黄河边劝阻,因为这事恰好发生了一件事情。事情和鲁国无关,而和狄人有关。

众所周知,狄人是北方的民族,所以“蛮狄”是也。狄人共有三支,分别称作长狄、白狄和赤狄。到春秋晚期,长狄和赤狄早已经被晋国等中原国家所灭,只剩下白狄。而白狄又分为三个国家:肥、鼓、鲜虞。

到鲁昭公时,肥国已经被晋国灭掉了,而鼓国则成为晋国的盟国(或者说是附庸)。但到了鲁昭公二十一年,恰好在鲁昭公打算访问晋国的时候,鼓国背叛了晋国,投靠了同族的鲜虞。

晋国当然大怒,因此决定要去教训一下鼓和鲜虞,于是,晋国就开始了战争准备。既然准备打仗了,那当然不能接待外国元首来访了。所以就在黄河边上辞退了鲁昭公的这次访问。

顺便说一下,到第二年,也就是鲁昭公二十二年,晋国灭了鼓国,又围困了鲜虞。——鲜虞到战国时代,就是中山国。

其实,鲁昭公除了这四次之外,还有几次朝晋的经历,一次是在昭公五年,鲁昭公对晋国进行了国事访问,那次挺成功的,但却在晋国朝堂上留下了“知仪不知礼”的评价,也就是说在访问过程中,鲁昭公所有礼仪的细节都一丝不苟,没有半点差错,不料晋国君臣却并不因此而高看他一眼,认为他大权旁落,公室为三桓所瓜分,自己毫无作为,这是“知仪不知礼”。

后来二十三年,鲁昭公也曾经试图访问晋国,但也是在黄河边上就回来了,没有成功。那次还是由于鲁国和邾国的矛盾引起的。鲁国攻打邾国,占领了邾国的城市,邾国在盟主晋国跟前告状,鲁国派大夫叔孙婼到晋国应诉,结果叔孙婼被晋国抓起来了。为了这事,鲁昭公准备亲自到晋国去解决,结果走到黄河边上,生了病,无法继续进行访问,就回来了。

纵观鲁昭公对晋国的这七次或成功或不成功的访问,其实都反应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晋国霸权的衰落。

七次访问,只有昭公五年的那次成功了,其余六次都是失败的。而分析失败的原因,昭公三年的那次,是由于昭公自己非礼,这个责任在鲁昭公自己。但其余五次,全部和晋国的霸权有关。

其实到了这时,已经是晋国霸权的末期了,晋国国势大为衰落,霸权不但受到了老对手楚国的威胁,而且齐国等国家对晋国霸权也是虎视眈眈。比如鲁昭公十二年时,齐景公访问晋国,就在晋国的朝堂之上,他公然说出了“寡人中此,与君代兴”的宣言,当着晋国君臣的面,宣称“我就要挑战你的霸业”,而晋国对此居然无可奈何。前面说到的平丘之会,齐国就不服,后来晋国发布战争威胁才压服的齐国。在会上,郑国子产悍然就进贡的问题和晋国讨价还价,别人怕晋国报复,子产会后公然说“晋国政出多门,他们自顾尚且不暇,哪有力量报复别人”。

这种种事情都揭露出了晋国力量的衰弱,霸业的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情况,晋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业,自然就要立威,要对别人展示自己的霸权,于是就有了对鲁国的种种强硬态度,比如禁止鲁侯的朝见,拘留鲁国的卿大夫、甚至拘留鲁侯本人。——这种种举动,貌似强悍,其实已经暴露出了晋国的外强中干。

当然,到最后连蛮夷的鼓国都背叛晋国,这也是晋国国势沉沦、霸权不再的明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7日 下午9:24
下一篇 2022年5月27日 下午9: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