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EBC=90°,(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a/EC=sin∠1,可得a/sin∠1=EC=2R,3、∵A=∠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a/sinA=2R.同理可得c/sinC=2R.4、∵∠ACD=90°,(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b/AD=sin∠2,可得b/sin∠2=AD=2R,5、∵A、B、C、D四点共圆,∴B+∠2=180°,可得∠2=180°-B,sin∠2=sin(180°-B)=sinB,∴b/sinB=2R.6、综上所述,a/sinA=b/sinB=c/sinC.扩展资料:历史上,正弦定理的几何推导方法丰富多彩。根据其思路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方法可以称为 “同径法 ”,最早为13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天文学家纳绥尔丁和15世纪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所采用。“同径法 ”是将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正弦看作半径相同的圆中的正弦线,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得出两者之比等于角的对边之比。纳绥尔丁同时延长两个内角的对边,构造半径同时大于两边的圆。雷格蒙塔努斯将纳绥尔丁的方法进行简化,只延长两边中的较短边,构造半径等于较长边的圆。17~18世纪,中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和英国数学家辛普森各自独立地简化了“同径法”。18世纪初,“同径法”又演化为“直角三角形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选择并作出圆的半径,只需要作出三角形的高线,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得出正弦定理。19世纪,英国数学家伍德豪斯开始统一取R=1,相当于用比值来表示三角函数,得到今天普遍采用的 “作高法”。第二种方法为“外接圆法”,最早为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采用。韦达没有讨论钝角三角形的情形,后世数学家对此作了补充。
方法1、直接过三角形一顶点如C作对边AB的垂线(设垂线长为h),则sinA=h/b,sinB=h/a,所以,sinA/a=sinB/b,同理可得sinC/c=sinB/b,因此a/sinA=b/sinB=c/sinC
方法2、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1/2bcsinA=1/2casinB,整理即得:
a/sinA=b/sinB=c/sinC
方法3:作三角形的外接圆,过B作边BC的垂线交圆于D,连接CD,因圆周角为直角,则CD长为直径(不妨直径长度设为d)。
因圆周角相等,即角D=角A,
所以sinA=sinD=BC/CD=a/d,同理可证sinB=b/d,sinC=c/d.所以,a/sinA=b/sinB=c/sinC
如图举例
已知三角形ABC是钝角三角形求证:
AC/sinB=BC/xinA=AB/sinC=2R(R是三角形ABC外接圆的半径)
证明:
连接AD因为DC是圆O的直径(半径为R)所以角DAC=90度所以三角形DAC是直角三角形所以sin角ADC=AC/DC=AC/2R因为角B=角ADC所以AC/sinB=2R
同理可证:
AB/sinC=BC/sinA=2R所以正弦定理:BC/sinA=AC/sinB=AB/sinC=2R
扩展资料:
在任意△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直径为D。则有:
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且该比值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半径的2倍)长度。
推论
△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为a,b,c,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为R,直径为D,正弦定理进行变形有
1.
2.
,
,
3.
4.
(等比,不变)
5.
(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面角正弦定理
若三面角的三个面角分别为α、β、γ,它们所对的二面角分别为A、B、C,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弦定理
证明,已知
a/sinA = b/sinB = c/sinC = 2R(1)
a=2RsinA, b=2RsinB,c=2RsinC
(a+b+c)/(sinA+sinB+sinC)=2R(sinA+sinB+sinC)/(sinA+sinB+sinC)=2R(2)
(a-b-c)/(sinA-sinB-sinC)=2R(sinA-sinB-sinC)/(sinA-sinB-sinC)=2R(3)
前2个代入后提取2R就出来了,后面3个是正弦定理已知的
所以由(1)(2)(3)得到
(a+b+c)/(sinA+sinB+sinC)=(a-b-c)/(sinA-sinB-sinC)=a/sinA = b/sinB = c/sinC = 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