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东汉与西晋间的历史时期,公元后220_280年时期是公元多少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对于三国时期,各国人口、等基本的数据统计,没有确切、统一、令人信服的资料。
不过,像《三国演义》一弄就就是百万大军的说法,绝对是不靠谱。
整个三国时期,三国一共的兵力恐怕就在一百万左右,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二百万。
根据零散的资料,先大体看一下。
据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
蜀灭亡时,户数是28万,人口是94万。内带甲将士10.2万,占全数的九之一。
吴亡时,户数是53万,人口是230万。内兵23万,占全数十之一,吏3.2万,后宫5000人。
魏平蜀时,户数66.3万,人口是443.3万。
三国合计,户数147.3万,人口767.3万。
这里没有提到魏国的兵力。
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都以蜀、吴灭亡时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只是解释不同。
看一下《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记载:
刘禅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263年。钱穆的数据,恐怕来自于王隐的记载,只是把带甲将士算在了人口之内,没有提及官吏人数。
但我还是认为,带甲人数及官吏人数,在人口数之外。吴国也是这个情况。
但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可以抛开这个争议,只关注兵力人数。
著名史学家梁方仲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
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
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
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一般采用这个说法。
这一数字,蜀汉是灭亡时也就是263年的数据,吴灭亡是在280年,西晋时期。时间上不同。
但据《晋书》之《地理志》记载:刘备章武元年(221年),其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
经过四十多年,蜀汉户数变化较大,但人口数没有很大变化。
因此,从蜀吴灭亡时的人口、兵力,基本可以推知三国时期,各国的兵力情况。
我认为,之前的兵力一般会比灭亡时的兵力多一些,但不会多很多。
不管三国的兵力是否在人口数之内,各国兵力占人口的比例都很高。蜀吴在10%左右,魏国居然是13.5%,魏国基本是每户一兵的程度。
先看一下蜀国的情况:赤壁之战后,刘备大约接受了五六万刘表原有的部众,三万由关羽统领镇守荆州;两三万由刘备率领入蜀。我在其他问题回答时详细论证过这个数据,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此数据是我的分析推算。
益州牧刘璋如果有十万兵力的话,刘备占据荆、益后,兵力达到十五六万。
汉中之战,刘备除掉关羽守荆州的三万,留二三万镇守益州其他战略要地,能够与曹操对峙的兵力最多在十万。
曹操估计也会在十几万的兵力上,另外与东吴的边界线较长,东吴势力更强。曹操没有二三十万防御孙吴是不可能的,同时还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最后双方消耗都很大,即便刘备损失1/3,也会减少三万多的兵力。
襄樊之战,关羽三万兵力全部损失,夷陵之战,刘备三万多兵力至少损失两万多。
等到诸葛亮接手时,蜀汉兵力大约在七八万左右,不会超过十万。
经过诸葛亮五年的休整,最多时兵力也就恢复到十万左右。
我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兵力就在五万左右,不会超过很多。毕竟江州、夷陵、成都等方向都需要驻兵,这个不能总唱空城计吧。
再看一下吴国的情况:
赤壁之战,周瑜提出要五万精兵抵抗曹操。孙权说:五万一时难以凑齐,先调集了三万精兵做先锋,孙权继续调集兵力做后援。
周瑜与程普就带领这三万精兵以及刘关张带领的二千人马,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操。
其实,当时曹操的人马恐怕在二十二三万左右。
理由是刘表占据荆州,带甲十数万。曹操南征刘表,没有十几万是不可能的。演义 说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势力,说从北方带来十五六万,这事靠谱。再加上刘表江北驻军及水军六七万,大约有二十二三万。
夷陵之战,刘备带领三万多人马,加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大约五万人马;孙权派给陆逊五万人马,就击败了刘备。
就三国时期的兵力来看,虽然说是兵士,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要少很多。
那时候,运输粮草是个大活,不仅需要运送,还需要部队保护,这就占据了很大兵力。
汉中之战,就已经把刘备搞得“男战女运”的程度。
在本土作战还好一些,进入敌国作战,粮草的供给就是个大问题。
就算是一比一的比例,刘备的五万人马,能有多少兵力投入战斗。反观陆逊那五万人马,后勤保障就好多了,毕竟在吴国境内。这也是刘备失败的原因之一,绝不是陆逊一把火就可以把刘备五万大军全部烧死了。
再参照看一下官渡之战:
袁绍动用十万大军,曹操就约两万左右。
没有资料说明双方后勤保障的力量对比。但可以想象,袁绍已经离开冀州较远,需要大量的兵力运输、保护粮草的补给;曹操虽说是两万兵力,如果再用一部分去运粮,再抽调五千精兵偷袭乌巢,那么官渡方面还有几个人在把守呢?袁绍还不能攻破,实在也说不过去了。
比较可能的解释,就是曹操两万是全部投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战斗辅助人员;袁绍的十万大军,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
就犹如淮海大战,我方是八十万打败了蒋方一百二十万。有资料说,仅仅为我军后勤服务保障的民工就有二百万,而蒋军这一百二十万人员一定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吧。
这是我所理解的三国时期的各国兵力的情况分析,敬请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