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苏轼赏析?

《送出守陵州》 苏轼

文与可,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苏轼赏析?

宋代 /苏轼

壁上墨君不解语文与可,见之尚可消百忧。

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夺官遣去不自沉,晓梳脱发谁能收。

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

君知远别怀抱恶,时遣墨君消我愁。

赏析: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文与可比作竹,赞美了他坚贞的气节;化用庄周典故,表达对文与可逍遥淡泊性情的欣赏;想象文与可因被贬而“晓梳脱发”的细节和贬谪路上的艰险,饱含对友人的同情和担忧。后两句揣测友人送我竹画的心愿,体现二人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隐含着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盐亭县)人,画家、诗人。

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挚交好友,他经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东坡的字)识吾妙处。东坡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

值得一提的是,两人也同样喜欢竹子,擅长绘竹,传出过许多佳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语“胸有成竹”。

在陕西洋州(今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任知州时,文同经常到城北的篔筜谷,因为这里竹子众多,“自谓偷闲太守,人呼窃绿先生”。

因为文同对竹子在不同时节、不同形态的细微变化了然于胸,所以在绘画竹子的时候,总是挥笔而就。米芾称赞他“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

喜欢竹子的还有苏轼,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同样也画得一手好竹。

据《盐亭县府志》记载,文同与苏轼谈及画竹心得,“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段文同画竹的感悟,经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一文转述而广为流传,后来成为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二人的友谊,不只在画竹这一件事上。另一个典故“失笑喷饭”也源于二人的往来。文同在任洋州时,一天与夫人到篔筜谷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苏轼一封书信,里面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喷饭满桌。

柯九思

湖州放笔夺造化①,此事世人那得知②。

跫然何处见生气③,仿佛空庭月落时。

【注释】

①湖州:指宋代画竹名家文同,他曾做过湖州知州。②此事:指文同画竹“夺造化”的深湛造诣。③跫(qiong)然:猛然,突然。生气:生动的气韵。

【评说】

本诗选自顾嗣立《元诗选三集·丹丘生稿》、陈衍《元诗纪事》卷一七。

柯九思(1290—1343),元代画家,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受元文帝宠信,特授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文帝死后,便流寓江南,归老松江。他工诗、善书、擅画,常画墨花墨竹,将书法笔法融于画法,独具特色。有《丹丘生稿》。

苏轼的抒情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一个月满空庭的夜晚,他与友人张怀民信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柯九思这首题画诗,便是用苏轼诗一样的散文文意,赞誉文与可画竹的气韵和风神。诗的前三句,纯是议论。首句是说文同的画笔超越造化,他创造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次句是说普通人还不知道、不懂得这个道理,无法体识文同艺术造诣之深湛。第三句,虚作设问,何处才能见到它的生动气韵呢?结句方才落到画面上,落到文与可的画竹形象上。画面上的竹枝,摇曳在一派空明中,风神绰约,宛如月照空庭,洒下无数清影。柯九思得笔法于文同,人称“丹丘写竹师老可”(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九引瓠斋诗),自己善于画竹,生意飞动,犹如龙翔凤翥,所以他对文同画艺深有体识,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

这句话关乎文笔之辩,即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也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文章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指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诗、词、歌、赋、铭、诔等;散文是指没有固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神话、寓言、游记、小品、小说、论、表、奏、檄,以及历史、哲学、各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文章等.

  二分法也叫“文笔”之分.在魏晋以前,有韵的韵文作品叫“文”,无韵的散文作品叫“笔”.如刘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那时的“文笔之辨”,也就是韵文与散文的区别.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2年5月29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