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是毛泽东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写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跨五岭;越乌蒙.翻雪山,过六盘;翻越崇山峻岭,历尽千难万险,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出乐观豪迈,英勇顽强.主要描写山有山的雄壮,山有山的挺拔,山有山的险峻。第一首小令,诗人用”离天三尺三”来突出山的高耸连天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梧谣》 、《归字谣》。
词谱: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现代 · 毛泽东(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南宋 · 张孝祥(三首)
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
归,猎猎薰风飐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后,公衮更莱衣。
南宋 ·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意思是: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出处】《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译文】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扩展资料1、《十六字令三首》创作背景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在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红军以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2、《十六字令三首》诗词鉴赏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