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峰会无法达成新协议,届时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将难以衔接,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社会难以承担惨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政治上的,更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诸多层面。诸多环保组织已经警告,全球气候系统的崩溃将可能给人类带来沉重打击。
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它们无疑应该为由温室气体历史累积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这也是《公约》确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事实依据。发达国家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并且要求其减排行动接受国际监督,这是毫无道理的。
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
发达国家在谈判中热衷于大谈长期减排目标,对短、中期减排目标却闪烁其词,这是由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不准备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只好拿长期目标来撑门面、画馅饼。
如果发达国家继续在谈判中漫天要价,违反《公约》规定,强行要求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自主减排行动置于国际监督之下,只会导致哥本哈根大会归于失败。
最深层的原因是哥本哈根会议: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应尽的义务–减排、出资等,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合理的义务。
据路透社18日凌晨报道,哥本哈根大会各国谈判代表已经达成一项协议草案,其主要内容为: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不迟于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
26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18日凌晨展开磋商,以解决分歧,尽早达成协议供各国领导人在今天晚些时候签署。
不愿透露姓名的谈判代表表示,发达国家在协议草案中答应从不迟于2020年起,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以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变化无常的天气和农业歉收等。
哥本哈根会议什么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logo充分地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全球是一个整体,处处充满了联系。无论大还是小,无论程度深还浅,每个国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像这个logo里浓密的网所体现的:气候变化关乎大家,人人为此都有责任。 哥本哈根(Copenhagen),丹麦王国首都,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
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 历史发展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
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1167年,红衣主教阿布萨隆(Bishop Absalon)在这里建造一座城堡时发现了哥本哈根。此后哥本哈根经过多年的哥本哈根发展成为至今丹麦最重要的的首都城市。
哥本哈根一直受教会的控制直至15世纪被王国直接掌控制并成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