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是盛宣怀害死了胡雪岩吗?

盛宣怀,是盛宣怀害死了胡雪岩吗?

什么时候了盛宣怀

这完全是野史胡说八道。

野史里所说盛宣怀斗垮胡雪岩的三招全是子虚乌有。

第一招窃听,盛宣怀主管的民用电报线,只有天津到上海一条,信息节点也不过上述7个地方,更重要的是,启用要到1881年11月之后;而根据1881年《申报》的新闻报道,胡雪岩早在6月就开始了他庞大的生丝收购计划。

另外,胡雪岩的生丝收购计划非常庞大,一直持续到1883年,要知道在外商给李鸿章的信件里,上海整个生丝出口在1882年只有5万包,而胡雪岩当时已经囤积了14000包,几乎占了全年生丝出口的1/3,在清朝那么落后的环境里,胡雪岩的计划可能保密吗?或者说有必要保密吗?

再说盛宣怀第二招,所谓“坑”胡雪岩。

盛宣怀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洋行都听他的?

事实上洋行非但没有共同约定不找胡雪岩买生丝,相反,还是求着胡雪岩卖生丝。

1882年9月,上海市场每包一级生丝的价格已经涨到17先令4便士,超过伦敦交易所的价格16先令3便士,出现严重的倒挂。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883年,当生丝紧缺的怡和洋行负责人帕特森与胡雪岩接触时,胡雪岩在4月份和8月份竟拒绝了两次。帕特森在洋行内部通信中描述胡雪岩的状态是:

“自信心甚强,因为本季丝收极歉。”

即使到了胡雪岩生意破产前夕,他卖给怡和洋行的2000包生丝,也依然定价为380两,这可是一个高价。

即使最后胡雪岩清仓大甩卖,成交单价也在为362.5两,这个价格比他两个月前卖给怡和洋行的价格只低了17.5两。

此外,据《怡和档案》记载,上海阜康雪记钱庄在1883年11月资金吃紧时,曾从汇丰银行拆借到10万两白银以维持钱庄周转。

那么胡雪岩真正生意垮台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的《申报》也给出了答案。

1883年11月4日的《申报》报道说:

中国之创办公司,不过近年来有之,前此未之闻也。然自创有公司,而中国之场面愈阔,中国之市面愈疲。即如上海一区,目下倒账之多,连年叠见。论者莫不纷纷然,咸以为公司股份之为害。窃谓:其所以为害者,在乎股份票之各相买卖,无异空盘。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由于这些股份公司的股票可以上市买卖,所以市面上出现了资金大搬家现象,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申报》说:1883年,“沪上市面自夏秋以来,日见衰落之象,至冬间则更疲敝。亏倒之行号、店铺,日有所闻。讼案累累,不能清结。”(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这应该是胡雪岩破败的真正原因。

结论:1883年,起源于上海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沿海各地众多商铺、钱庄纷纷倒下。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不过是其中一枚被推倒的骨牌罢了。

注释:

《胡雪岩破败的真正原因》,作者:张学勤,原载于《浙江档案》2011年第6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7日 下午5:43
下一篇 2022年5月27日 下午5: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