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轻度奶癣图片,哺乳期长奶癣怎么消除比较好?

您好新生儿轻度奶癣图片!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奶癣”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新生儿轻度奶癣图片,哺乳期长奶癣怎么消除比较好?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新生儿轻度奶癣图片,哺乳期长奶癣怎么消除比较好?

奶癣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常对称出现在面颊、额部及头皮处,以后可蔓 延至颌、颈、肩、臂,甚至扩大到腹、臀、四肢及全身。初起为痱子样的红色小丘疹,分 布密集,随后融合成片状红斑,上有灰白色皮屑。也可以在红斑上发生丘疹、水疱、渗 液、糜烂,结成淡黄色脂性皮痂,常覆盖在头皮、眉端,以瘙痒及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 本病西医学称为婴儿湿疹。

奶癣常见于1个月至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尤以百日之内的婴儿更为多见。婴儿常有 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乳的婴儿。一般在2~3岁渐渐减轻而自愈,少数可延至成人。

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 《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 ·癣候》,指出: “癣病,由风邪 与血气相搏于皮肤之间不散……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奶癣。” 古代医家 认为湿疹的发病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外科正宗·奶癣》 认为奶癣的发生与 “母食五 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父母多食肥甘辛辣,导致胎蕴热毒,乳母嗜食肥甘厚腻或素体禀赋脾虚湿盛,复感秽 毒、接触异物所致。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 湿热蕴结。

2. 常证病机

(1) 湿热俱盛 父母多食肥甘辛辣,遗热于胎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所致。

(2) 脾虚湿盛 胎儿素禀脾胃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脾虚不运,湿聚外泛肌肤而 致病。

(3) 血虚风燥 久病湿郁化火,耗伤津血,以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多在婴儿出生1~6个月发病,2岁以内皮疹逐渐减轻,有些可自愈,少数可迁延 不愈。

2. 皮肤表现多样,形态不一,常可对称分布于面颊、额部及头皮,可见到红斑、丘 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多型损害。在头皮、眉部可有黄色脂性痂皮覆盖。

3. 久病可见鳞屑、薄痂、苔藓样改变、皮肤干燥,皮肤肥厚明显。

4. 严重的瘙痒感,病情反复。

二、鉴别诊断

1. 急性奶癣与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致敏物质和刺激物质的 病史,皮损仅限于接触的部位,皮损多单一形态。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 瘙痒剧烈,皮损为全身性、广泛性、对称性,可伴有发热、皮肤黏膜受损。

2.慢性奶癣与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多先瘙痒后起疹,皮疹多发在身体易受摩 擦的颈、肘、腰骶部,苔藓样扁平小丘疹,瘙痒严重。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皮疹形态 皮疹以干燥、脱屑为主的多由脾虚风燥所致,多见于形体消瘦,营 养不良的小儿。若皮疹以水疱、糜烂、渗出为主,多见于湿盛蕴热的肥胖婴儿。

2.辨湿热偏盛 湿盛的皮疹以水疱、糜烂、渗液为主,多由脾虚所致。湿热俱盛多 见于湿疹伴有继发感染,发热、红斑、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化湿祛风。

2.具体治法 本病临证应辨别湿、热、风邪与血虚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利湿、健 脾除湿、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等治法。

三、分证论治

1. 湿热俱盛

证候表现: 皮疹见红斑、水疱、糜烂,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结痂,瘙痒难忍, 皮疹发于头面部及躯干、四肢的屈侧面,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 滑,指纹青紫。

证候分析: 此型相当于急性湿疹发作或伴有感染。由于素体蕴热,外感风热之邪,湿 热俱盛,搏结于皮肤则皮疹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渗出的湿热表现,并兼小便短赤、大便 干结的里热内蕴表现; 舌红,苔黄腻,脉滑,指纹青紫为湿热俱盛之象。

治法: 化湿祛风,清热止痒。

方药: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加味。

方解: 方中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 蒲公英、地丁凉血利湿为臣; 天葵为佐使 之药。

加减: 湿重加车前子、黄柏清热利湿; 瘙痒剧烈加白鲜皮、苦参祛湿止痒; 烦躁、哭 闹不安加栀子、灯心草清热除烦; 伴发热,加生石膏、黄芩清热解毒。

2. 脾虚湿盛

证候表现: 皮疹颜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和结痂,伴有纳差,大便稀溏,腹 胀,吐乳,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 本证多见于素禀不足、体质差的儿童。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而见纳呆、便 溏、腹胀吐乳; 湿泛肌肤见皮疹色暗淡,以水疱、渗出、糜烂为主; 苔白腻,脉濡,指纹 淡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法: 健脾化湿,祛风止痒。

方药: 胃苓汤 (《丹溪心法》) 加味。

方解: 方中茯苓、猪苓、白术、苍术健脾燥湿为君; 陈皮、厚朴、甘草和中益胃为 臣; 泽泻利湿为佐。

加减: 大便稀溏,加炮姜、葛根温中祛湿; 瘙痒加白鲜皮、六一散祛湿止痒。

3. 血虚风燥

证候表现: 皮疹干燥、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改变,瘙痒剧烈; 皮肤肥厚粗糙,抓 破有少量渗液; 口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 舌淡,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本型多见于长期不愈,病情反复发作的患儿。皮疹分布局限或以四肢弯曲 部位为主。由于病久,湿郁化火,耗伤津血,肌肤失养而致生风化燥,见到皮疹干燥、脱 屑,皮损肥厚,呈苔藓样改变; 舌、脉均为血虚风燥之象。

治法: 化湿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 养血定风汤 (《外科证治全书》) 加味。

方解: 方中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养血为君; 僵蚕祛风止痒为臣; 丹皮、鲜首乌、 天冬凉血润燥为佐。

加减: 瘙痒剧烈,加蜈蚣、乌梢蛇疏风止痒; 口渴咽干,大便干结,加天花粉、玄 参、麦冬滋阴润燥。

四、其他疗法

1. 单方验方 小儿化湿汤: 苍术、陈皮、泽泻、六一散、炒麦芽,每日1剂,水煎 服,每日3次,每次30mL。

2. 中成药

(1) 赛金化毒散 1岁以内小儿每次1/3支,1岁以上每次1/2支,每日2次,冲服。 清热解毒,用于湿热俱盛型。

(2) 导赤丹 1岁以内小儿每次1/2丸,1岁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湿热俱 盛型。

3. 外治法

(1) 湿敷 用于红肿渗出明显者,选用生地榆9g,黄柏9g,马齿苋15g,煎水 100mL,以多层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2) 外搽 无渗液时,可用三黄洗剂外搽。若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改变,用黑豆馏 油膏外搽。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 乳母及患儿忌食辛辣、鱼腥海鲜发物。

2. 喂养应有节制,注意调护小儿脾胃。

二、调护

1. 皮肤刺激因素,如皮毛、化纤衣物。

2.忌用热水烫和使用肥皂及碱性大的洗浴液洗澡。

3. 避免搔抓,预防感染。

4. 避免居处潮湿,保持空气、衣着干燥清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上午9:34
下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上午9: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