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做理智的人好还是做感性的人好?

悟空先生:这是两种性格相悖的人,难言谁更好一点。理智的人和感性的人各有特点,究竟做哪种人好,应该由具体的时间理智、地点、条件而决定。否则都可能有失公道。简述如下:

第一,理智之人与感性的人,从人性而言都是比挍优秀的。首先理智人的特点是:头脑清醒冷静,行为火候把握准恰合理。辩别事非及利害关系,控制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非常强。他们聪明智慧,做事有分寸能把握好感的尺度,遇事沉着冷静,经过周密思考全面分析,才决定如何去处理。从其思维逻辑上看,对问题的分析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全面周道细致,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理顺得透彻;从处问题的方式上看,两害全衡其取轻,利弊相宜适当合理,不偏不倚不过激,从不胡来不出格不跑调,大有堂堂君子之风;其次是感性之人的特点是:一切都表现得非常直观,从感觉器官表象上就可以透视,其感觉知觉及对事物的认知。其行为表现是:多数表现得喜形于色毫不俺饰,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对诸多事情少于认真思考,有时甚至感情用事。他们的一切行为基本处于,人的感性认识阶段。一换一句话说,感性的人与的人,从思维到行为是南辕北辙。

第二,理性的人与感性的人,优劣取决于环境。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二者优劣表现程度各异。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对世界上的任何人与事情,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客观要素去谈好与差优与劣,对与错都可能有失公允,甚至是背道而驰。做理性的人与感性的人,哪个更好这一问题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两种人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各自的优势才能完全发挥出来,两种人的优劣才能充分予以显示。比如:从事件上看:大到指挥一场战争,策划决定企业命运之事,小到个人生活中的事业、工作有涉人一生之大事,理性的人优势突显。而到了K拉0k歌舞厅,结婚的婚庆殿堂这些场所,感性的人则有用武之地;从时间、地点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举许多例子加以说明些事,众所周知不再赘述。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同性格的人环境条件不一样,优劣各异,当然不同性格的人,就更难论高低了。

通过简单分析可知,没有条件下去谈论,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熟好熟差,未免有些牵强和武断,结果会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是都有理也都没理,莫棱两可无果而终。一句话理性的人与感性的人,特点不同各有其优势。如果比较哪种人更好,其受环境时间地点条件,众多因素左右。谢谢邀请!

如何让自己变得理智,冷漠?

让自己变的理智是好的,怎样才能让自己变的理智?这需要多学习,多让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思考,遇到问题不要第一时间冲动的解决,要会分析事情的原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理智并不等于冷漠,理智是褒义词,而冷漠是贬义词,理智的人不一定冷漠,也许还很热情,而冷漠的人也不一定理智,往往冷漠者更冲动,遇事更易走极端。冷漠的人缺少人情味,自私,狭隘,厌世。而理智的人更具有智慧,他们不会感情用事,能够做到处变不惊,大智若愚。所以,还是争取做一个理智者而不要成为一个冷漠者。

一个理性的人是的?

先说结论:我给出的答案是:一个有科学精神并且践行科学精神的人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楚科学精神的内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一定按照科学精神去做,那还不能算是一个理性的人。

理智,做理智的人好还是做感性的人好?

在我的书作中,理性是一个高频词。实际上,经常会有人来问我,到底什么是理性,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呢?

我个人的浅见是:一个有科学精神并且践行科学精神的人就是一个理性的人。

我曾经听到有人说:我们不能盲目崇拜科学,要坚持理性。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说话的人没有正确理解理性的含义,否则就不会说出这样的句式,把理性放在了比科学更好的那一面。实际上,理性是科学精神中的一部分,坚持理性就等于认同科学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到底什么是理性呢?

如果比较严格地界定这个词的含义,那么理性其实指的是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就是笛卡尔、康德等。

但是,现在经常被老百姓挂在嘴上的理性,大家对它却没有一种公认的定义。它的含义非常丰富,更倾向于被用来表示“理工科思维”。在口语中,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很理性,一般是指他理智、做事冷静,不会冲动下决定,遇事都要想三分。

那么,哲学上的理性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认为,它在笛卡尔手中成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笛卡尔就是最重要的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并且可能你也听说过,笛卡尔是试图证明上帝存在的人,换句话说,他信上帝。那就奇怪了,一个信上帝的人怎么反而成了理性主义的代表呢?

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一个理性的人似乎是不应该信上帝的。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说明你对理性主义有误解,其实,真正的关键问题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相信。理性主义者认为,任何可靠的结论必须经由公理演绎的方法得到,不管什么样的结论,我们必须要从一些最最基本的原则开始,通过数学和逻辑一步一步往前推演得出,否则,结论就是不可靠的。

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对于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抱有深深的怀疑,哪怕千百次的实验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只要不能得到公理演绎的支持,他就依然抱有怀疑。

换句话说,在地球和太阳的数学模型被建立起来之前,理性主义者不认为明天的太阳必定升起,但数学模型一旦确立了,他就信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果壳网上看到那些号称是死理性派写的文章,不管什么问题都会套上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就是一番复杂的计算推理。

信上帝的笛卡尔和别的信徒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笛卡尔不是盲信,而是用自己信奉的公理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了上帝存在。当然,他的这种推导是正确还是错误其实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你对笛卡尔到底是怎么推导上帝存在的感兴趣,我在公号中放了一个很烧脑的小视频,一个老教授用极快的语速给你嘚啵嘚啵讲哲学,把我的助理小编翻译得快吐血了。关注“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号,回复关键词“笛卡尔”就可以观看。

一个理性主义者当然也有可能出错误的结论,就好像一个迷恋数学的人也有可能会做错数学题一样。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理性主义者,关键不是看他信什么,而是看他为什么信。如果一个人没有理由、未经思考地就相信某些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他也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与理性主义相提并论的还有另外一个哲学名词——经验主义。

但很多人对经验主义这个词的误解比理性主义还多。我经常会遇到有人把支持传统医学的人称为经验主义者,实际上这是对经验主义这个哲学名词的误解。

在哲学书籍中,经验主义指的是相信现代科学方法,相信采用科学实验得到的证据,着重认为理论应该建立在对事物的观察上,而不是直觉或者盲从。

所以,经验主义者其实是最看重实证的人。

理性主义者认为公理演绎比实证更重要而经验主义者认为实证比公理演绎更重要

理性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哲学家康德,最早的时候也是一个死理性派,坚持认为只有公理演绎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后来他认真研读了大卫·休谟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研究》后,晚年成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体。

所以,如果我们遵从经典的概念定义,支持传统医学的人士不能被称为经验主义者,或许称为经秘主义者更恰当,经表示“经典著作”,秘表示“神秘、未知”。一个典型的传统医学支持者,认为越是古老经典的医学著作价值越高,人们应当敬畏未知,对于尚未搞明白的事情要保持谦逊。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正确的三观,我也充分尊重这样的世界观。

不过,如果你是我的老读者,应该知道我的立场,我秉承的基本观点就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我讨厌一切神秘主义的论调,我对未知只有好奇,没有敬畏,如果这里敬畏指的是尊敬和畏惧的含义。

比较有趣的是,如果大家看过一些哲学史著作的话会发现,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它们曾经是对立的。

古典的经验主义者认为,没有知识是可以被推导出来的,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的总结,当然这里的经验不单指我们的感官经验,还包括物理测量。而古典的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知识是完全可以靠理智(思辨)推理得来。

这两派曾经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现代科学思想的成熟,才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消除。

现在,科学精神统领了理性和经验。不过在科学中我们一般把经验说成“实证”。物理上的经验公式,指的就是通过系统实验总结出来的数学公式,虽然还不能在数学模型中推导出来。公理演绎和系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

相对论就是先通过公理演绎的方法得出,然后再通过系统实验和天文观测来实证。而量子力学刚好相反,先通过观察总结出经验性的规律,再反推出几条与我们在宏观世界所感受到的经验非常不同的基本公理。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发现,现代科学研究已经不可能给这两种方法分出一个先后或者高下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怎样才算是一个理性的人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一个有科学精神并且践行科学精神的人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楚科学精神的内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一定按照科学精神去做,那还不能算是一个理性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科学声音的演讲会叫作理性的力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认为感性没有力量。理性有力量,感性亦然。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理性或者完全感性的,每个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无非就是血条往左还是往右偏多少的问题。

从我的生活经验来看,理性的人和感性的人都能在社会中获得成功,但理性的人酿成的悲剧会更少一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下午12:35
下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下午12: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