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路需要怎么样的带头人?70年代,我在矿山和工厂工作,家属还在农村务农。那个时候是毛泽东时代,大队和生产队都是贫下中农当权,村党支部的确是一个战斗保垒,人民群众的政治乡村五大振兴、经济,思想,生活都要管,党支部书记就是那个战斗保垒的带头人。第一、家庭出身好政治觉悟高;第二、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第三、能够吃苦耐劳,大公无私。
1982年,我带薪在咸宁地委党校读了两年干部中专班,1984年被分配到阳新县七峯区委搞组织委员工作,当时还没有直接接触村组工作。
1986年被调到阳新县排市区委搞区委宣传委员兼小排市镇党委书记,这时开始直接与村组干部老百姓打交道了。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已经分田到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在农村的所有工作都压在了村党支部这个战斗保垒身上,村党支部书记就是针鼻子,上面千条线,全穿在村支部书记这个鼻子上,可見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之重要,工作压力之大。
我当时总结了农村基层工作有几大难:要钱难,即交农业税;要粮难,那个时候还要交公余粮;要计划生育难,农民只能生两个孩子,特别是纯女户,要让其搞结扎是难上加难;处理矛盾纠纷难,房头宗派东山再起,封建迷信死灰复燃,抹牌赌博卷土重来。一手要抓摧种摧收,一手要抓发展多种经济,迫于上压下顶,我有时也赤膊上阵,违心地与群众发生正面冲突。从这时起,支部书记这个重要角色,原来贫下中农出身的人,慢慢地难以承担了,往往村组干部慢慢地向姓氏大,房头大,兄弟多的人身上转移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久深入,农业税的减免,打工潮的兴起,计划生育的基本停止。农村农产品比较效益持续下滑,农村基层战斗保垒作用逐步削弱,以致于耕地抛荒,三农问题成了四个现代化的短板。
为此,面临农村的实际情况,面临党中央的要求,要解决三农短板的问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乡村经济,必须要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必领要加强农村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必须要选好农村党支部的带头人。
第一、农村党支部书记,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品质好,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农村党支部书记,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做到一专多能。对全村的工作,要统一规划,长计划短安排,逐步实施。
第三、农村党支部书必须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责任感。要勤动脑子善于思考问题,勤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解决问题。
第四、农村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大公无私,起马要大公小私,要善于学习,以法治村。这是搞好农村工作的前提。
以上回答,肯定不全面。请关注我,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乡村振兴:振兴,谁来振兴
乡村振兴靠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制定了方略,规划了蓝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政策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改革开放后,亿万农民进城务工,加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吸走了农村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直接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的凋敝自然就成为一种必然,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任重道远,让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民协调发展,“市民共享乡景,能人共治乡村,企业共筑乡梦”的谋划,是从根本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
要激励更多优秀的人才下乡创业,延伸城市的价值链,资本链,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带动农民致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的振兴,规划是基础。振兴乡村,必须要有规划,规划是基础性的东西,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乡村振兴的前景,因此,乡村规划不但要在全局性上着眼,更要在导向性、差异性和动态性上用力。
全局性是解决乡村整个发展的长远性问题,是发展的内生规律,而非表面现象。导向性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结构比例、规模、速度以至布局,处理的如何将对相邻的区域、乃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差异性是根据不同的农村区域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现有的基础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导致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制定适合本乡村的发展纲要。
随着时间的变化,乡村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及对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孔明变化的。同时,区域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断通过输入和输出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乡村振兴,治理是核心。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治理,良好的治理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保障。
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政府要积极统筹谋划,从原来的经济建设转向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注重社会治理建设的质量提高,更要强化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以基层群众为重点的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基层治理要大力推进乡镇政府治理机制,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各类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构建乡镇政府与农村社区的良性互动机制,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农村治理的重点,想农民所想,自觉地执行各项改革举措,打牢乡村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的底蕴。
乡村振兴,产业是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总要求中把产业兴旺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振兴农村,动力从产业兴旺中来。农村产业的兴旺,一是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农村新兴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二是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加快农村产业振兴,农村产业的兴旺必然会成为工商资本追逐的目标,在提升产业兴旺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工商资本加以监管,谨防工商资本下乡带给乡村毁灭性的灾害。乡村振兴,幸福是目标。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一个宜居,文明,富裕的农村才是我们需要的。
必需要抛弃的是用城市的眼光建设的乡村,美丽的乡村并不是大广场、大绿地和大景观,它必须是符合当地的,能够传承了当地乡村特色的美丽乡村,也是能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要不断开掘农民新的幸福上行空间,既要在主观上让农民看到生活的希望,让他们对未来的幸福有可期的愿景;又要在客观上切实解决农民现实的困难,减少他们的实际烦恼。
要时刻关注农民的幸福感,托底最底层农民的生活困难,兼顾地区性结构、调整农村内部结构失衡问题,让农民对幸福生活可望又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