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流通的类型有很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灭活疫苗,比如百白破;减毒活疫苗,比如麻疹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比如乙肝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些疫苗可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若根据疫苗接种强制性分,可以分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不良反应:
疫苗是生物制品,具有生物特性,可能出现发热、发红等症状,这属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一、一般反应
有些人接种后会有硬结或一过性发热,一般不超过两天,这属于一般反应。如果接种处出现红肿,直径小于1.5厘米时无需处理;1.5~3厘米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超过3厘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儿童发热超过38.5℃,家长可以选择儿童退烧药,退烧之后不会再反复。
二、异常反应
接种后需要在门诊观察满30分钟后才可离开,主要是观察是否有罕见、严重过敏反应。如果持续发热,吃药退烧后,体温还会反复,可能是偶合其他感染,需及时就医。异常反应发生几率比较低,但需要特别警惕,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扩展资料:
疫苗误区:
1、通过疾病就能获得免疫力,比打疫苗效果好。
该条件成立的前提是疾病能完全康复。通过感染疾病获得的免疫力,可能付出高昂代价。除了病痛和经济负担,感染疾病还可能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而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效果,不会有这样的风险,更加安全。
2、接种疫苗就能100%不生病。
疫苗保护率并不能达到100%。如果免疫系统应答能力低下,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疫苗只能对特定病原体进行预防,流感疫苗等一般只对当年流行的病毒株有效。因此,接种疫苗并非一劳永逸。
3、接种疫苗会影响儿童自身免疫力。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曾做过研究,结果表明:从出生起,正常婴儿的免疫系统足以应对疫苗的挑战,并产生免疫力。总体而言,疫苗不会削弱正常婴儿的免疫系统,还会增强其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
4、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接种。
免费疫苗(第一类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要求接种。自费疫苗(第二类疫苗)是前者的有效补充,可预防常见病。如果儿童抵抗力较低,没有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经济条件允许,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自费疫苗。
5、疫苗有不为人知的副作用。
疫苗安全性高,益处远大于风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极为罕见,并且会得到有关部门细致地监测和调查。为保证安全,家长要带孩子到有资质的正规接种点,如实告诉医生儿童及家庭成员过敏史、近期健康状况等。接种疫苗后应停留观察30分钟,确认无异常反应再离开。
参考资料:人民网-疫苗,该打还得打
参考资料:人民网-小心:疫苗误区影响孩子一生
上小学必须疫苗是哪些
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制剂、卡介苗、乙脑疫苗。
1、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2、脊髓灰质炎疫苗: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
3、百白破制剂: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4、卡介苗: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5、乙脑疫苗:乙脑疫苗系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扩展资料
疫苗接种的目的
疫苗接种的主要目的是使身体能够制造自然的生物物质,用以提升生物体的对病原的辨认和防御功能,有时类似的病原体可以引起针对同一类病原的免疫反应。
因此一个疫苗主要是针对一个疾病,或相似度极高的病原体,例如以牛痘预防天花即为佳例。但20世纪末开始,免疫学家发现疫苗也有治疗的可能性,并发展出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际用途。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疫苗接种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现况调查和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