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卑微生活的现场视觉——彤子《生活在》读后
善于用文字展示现实生活的不同层面,敢于用现场的视觉触及,或者直面卑微生活中灵魂深处的痛感,我想,这是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读完佛山作家彤子的纪实文学《生活在高处》,我觉得彤子已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通过其颇为优秀的文本,完成了作为优秀作家的这一自觉的历史使命和文学担当。
彤子《生活在高处》获奖
我认为,《生活在高处》是一部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彤子以真诚的悲悯情怀和关爱精神,触及了都市建筑女工的卑微生活,以现场的视觉和深刻的叙述,探视了她们灵魂深处挣扎的苦难与高尚。遣词造句尽显的酣畅淋漓,文本叙述呈现的入木三分,既有着散文文体所具备的显著特质,真实而感人,也有着小说文本能完成的文学特色,营造的事件与人物看起来虚实相生。在我看来,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因为虚与实,直面与委婉,直观与想象,在写作上会构成了相当的写作难度。彤子的这部作品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跨越了这种难度,并且显示出彤子在写作上的一种自信,真诚,以及娴熟,这不仅仅是写作技法和意境方面的凸显,更有她对建筑女工这一群体生活真相的描述与深层揭示,以及由此产生的切肤之感。这部非虚构作品,我以为,给了我们许多的文学创作的启示,也提供了给我们学习的非虚构叙事文学范本。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自古以来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都以其创作经历和成果证实了这一说法。当然,任何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作品往往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里既是生活的再现,又是艺术的表现。俄国作家和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我想,《生活在高处》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对这一文学创作规律的作了一种最为充足的验证的本土作家作品。在阅读彤子的《生活在高处》时,我一时间想起70后著名作家徐则臣,他曾说,他的最好的“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都与北京生活有关,因为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而从彤子相关的自述中,我们也知道,彤子常年生活在三水,又长年奔忙于建筑行业,她对这一行业以及行业群体,包括特定的女性建筑工这一特殊群体,都有比较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她理解、同情和关爱她们,甚至与这些女性建筑工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不难理解,《生活在高处》能够取得成功,获得许多读者的共鸣,也是情理之中的。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彤子以较为成熟和高明的艺术手法,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都市建筑女工群体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她们的情感世界。作品呈现的真实感、特质感和画面感,体现了作者“我在现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念,佐证了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也是能够让作品引人入胜,让读者掩卷反思,回味无穷的重要原因。
老实说,我非常喜欢《生活在高处》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形象,显示出作者的创作功力。人们普遍认为,环境、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我觉得,这不仅仅适合于小说,同样适用于非虚构类的叙事作品,这样,也许会更有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莫言曾说,“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实际上就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物形象”,我很认同这一观点。古今中外,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叙述性很强的文本,不管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多的似乎也只是活龙活现的人物形象而已,至于一些具体的叙述技法或语言特色之类,我往往不太记得。比如,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祥林嫂、阿Q、狂人等等,我是难于忘怀的;小说大家巴尔扎克、雨果、契科夫笔下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包括当代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莫不如此,让人念念不忘。相对而言,《生活在高处》可能还不算是大题材,大制作,它只是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一个如实的缩影,但里面的许多“小人物”,她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命运,读后却让人印象深刻,嘘嘘不已,颇能打动人心。比如,在《饭堂里的佟四嫂》一章中,其中的佟四嫂的形象就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对人的细心体贴、热情真诚、善良勤劳、时刻为人着想,通过其言行的真实再现,细节的生动刻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佟四嫂的命运可以说是辛酸悲楚的,她那没有法律认可的婚姻,发财致富的“丈夫”随后“名正言顺”的出轨,环境嘈杂简陋的工棚居室生活,养家糊口为家庭生活的辛劳,等等,特别是那“没心没肺的笑”,以及这“笑脸”掩饰下的内心深处难于名状的酸楚,比如忍受家暴不敢反抗等,这些人物言行细节的刻画,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我看来,作品中的佟四嫂、冯珠珠、乔艾艾等等,这些“工地上的女人”,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个体的,也是典型的,是富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的人物形象。善于刻画小人物,特别是通过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生动地展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是这部作品能够获得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认可的又一重要原因。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生动的细节描写。因此,彤子的这部非虚构作品集,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细节的刻画,包括环境的刻画和人物的刻画。我认为,小说也好,纪实散文也好,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没有鲜活的、典型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就没有文本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在作品中,佟四嫂为佟四驱毒不辞劳苦去找木耳,以及半夜开电动三轮车去农村收便宜的菜,这一善良、简朴的个性就出来了;强忍内心的痛苦,每天却没心没肺地笑,这既是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和期望,也是一种面对逆境的坚强和不舍;冯珠珠为应付检查故意拖延启动升降机,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刻画出她的老于世故和诚实正直的本质,如此等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细节刻画,无疑让这部作品更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都知道,真实生动是艺术的生命,即便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小说,也是如此。在彤子的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环境描写,景物描绘,故事陈述,都体现了基于细节刻画的老到娴熟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风格。同时,比如升降机陈旧生锈的安全防护钢管,隐患出现、急需停工整改的工地现场等等,这一系列的现场环境的细微之处的描写也很细致,让人身临其境,更有真实感和画质感,更能使作品充满高扬的生命色彩。
老实说,《生活在高处》起初就引起我阅读快感的,还有精炼而流畅,有时热烈,有时冷静的语言叙述特色。彤子的纪实作品的大部分叙述语言,读起来流畅生动,质朴自然,又富有张力,在似乎信手拈来的叙述中,凸显了文本的质感。这可能得益于她小说创作的成功。在这部纪实作品中,无论是运用平实概括的语言,还是生动具体的语言,彤子的文本叙述都是细致入微的,但又不是铺张浪费的。她力求以精炼生动的言语,去还原纷扰复杂的生活现场,去揭示人物微妙的情感世界。我们都知道,比如像鲁迅的散文、小说的语言,跟江浙一带的方言土语是息息相关的,像王安忆的小说、散文语言,跟她在上海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一样,许多作家的文本叙述语言都跟作家的生活环境密切的相关,也跟作家个人的出生地密切相关,更与书中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活动背景密切相关。我觉得,彤子的这本纪实文学集的语言特点,既有其本人一直保持的流畅自然、细腻生动的叙述风格,有着广东本土语言特色,也有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中主人公的具有籍贯地语言特色的人物对白。这些“小人物”出口皆有家乡口头禅,往往还保留着来自不同地区的俚语俗语,使得彤子的叙述语言,有时严谨,有时宽松,有时平实,有时幽默,有时平铺直叙,有时生动有趣,有时是粗线条,有时是高密度,但不管如何,我觉得这些并不矛盾,我反而觉得生动活泼,相映成趣。也许,文本叙述语言的地域性和个性化,正是这部作品可喜的成功之处。
彤子凭《生活在高处》曾荣获第四届琦君散文奖·作品奖,主办方的颁奖词称誉其作“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眼光”,再现“高处的劳作,低处的命运”,我想,这已是非常中肯而高度概括的专业评价。我想,这也道出了所有读者,包括我,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油然而生的一种真切的共鸣。
作者简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佛山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诗社副秘书长、禅城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佛山市优秀教师,禅城区名教师、教研员。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