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中考,让房市因激起了巨大波澜上海房改革新政。如今半个多月过去,市场似乎在慢慢归于平静。
但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博弈不止。多家媒体调查发现,新政发布后上海学区房市场有所降温,带看量和成交量均出现下滑,一些业主心态已经有点崩了……
根据上海市教委3月16日发布的《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从2022年起,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有65%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区,其中20%分配到校;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有50%-65%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区,其中70%分配到校。
简而言之,新政强制“削峰填谷”,要求将优质高中资源向普通初中倾斜,市、区两级重点高中招生部分实行“配额制”,招生名额根据初中学生人数分别分配到区、到校。这意味着——就算你读的是个基础薄弱的初中,只要在校内拔尖,也有可能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而在之前,这些所谓“菜中”的“鸡头”学生,能考进“四校八大”等名校的机会是很小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政的实施将大大增加初升高的不确定性,这将使得上海所有区域都处于动态均衡中——今年的好学区,到了明年可能就不是好学区,今年受优秀学生欢迎的学校,明年大家可能就避之不及。
如此一来,学区溢价将无从变现,其结果就是优质初中学区房的含金量会降低,同时还会传导到优质小学的学区房。
关注上海中考新政的一个重要视角,是这一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实施办法》发布10天前,在全国“两会”上,高层关于教育公平和学区房的一番谈话引发广泛关注,原话是这样的: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是在北京这个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学区房加价很高,都往好学校的片区钻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两会”结束后便很快出台的上海中考新政,既是谋划多时、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对高层关切的积极响应。
现在的问题是,上海已经率先行动,那么在会上被直接点名的北京,又将如何跟进?
作为遥相辉映的南北双星,北京与上海在诸多民生问题上有着相似之处,高房价、学区房,都是最能牵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热门话题,如今被定性为“问题也很突出”,对于北京而言,想必也是压力山大。毕竟,北京学区房在表面风平浪静之下,实际上依然暗潮澎湃。
日前有媒体走访了北京多个著名学区房楼盘和中介机构,发现单价在18万元/平米以上的学区房已经全面下线,而这种类型的房子基本都是小户型,下架后反而更好卖了,因为“这种类型的房屋正是刚需学区房的成交主力”。
据西城区中介透露,区内单价在40万元以上的房源也有不少,比如一套只有10平米的平房,单价就在45万元以上,“现在就是不允许宣传,不允许交易。外网上挂的都是大户型,客户如果真的想买,就会找中介询问是否有小户型,所以根本不愁卖”。
有分析人士认为,一系列力度超过上海的政策组合拳,或许很快就会在北京出台落地。
比如在北京有着重要风向标意义的海淀区,近期就频频出招,或许可以看作北京正在酝酿重磅政策的先声和预警。
3月23日,海淀区教委和房管局联合发布通告,提示市民“投资需谨慎,买房也一样”。这则“温馨提示”实际属于老调重弹,其内容如下:
“2019年1月1日后,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实施多校划片,并根据学位情况派位入学。望周知。”
与此同时,为严惩炒作“学区房”概念,稳定房屋交易市场秩序,海淀区房管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对上地、万柳等区域房屋交易中介机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涉嫌炒作“学区房”概念、借机哄抬房价、代理未经房主书面授权委托房源等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共计检查中介机构门店134家,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立案6件,停业自查2家,行政处罚2万元。
业内人士将以上种种比喻成北京学区房的“高能预警”。
在站长看来,这一说法并不为过。
风暴来临之前,总是格外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