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
1 品牌附属价值,就像iPhone一样,基于星的杯子每一季价格上下浮动不大,马克杯在一百上下,随行杯在一百多至两百,保温杯一般是和膳魔师合作之类的,根据毫升数一般在二百多至三百多,还有就是和潮牌合作款,比如之前和Alice&Olivia的合作款,这个暂且不算。所以基本上你拿出这个杯子别人就知道大约什么价位,就算不知道估计根据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也知道个大概。
2 审美问题,我觉得星巴克杯子的颜值比现在大多数人审美水平高出那么一丝,这就导致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是好看的不错的,一定程度上审美的自我认同,抛出去小众的人群,基本上很多人还是觉得星巴克的东西都是好看的,毕竟也是设计过的,但是中国版的我就不多说了。
3 质量不用想,非常一般,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不买星巴克的杯子,因为又丑质量又不好,至于城市杯,一百出头的价格,真的算是良心了,最重要的还有纪念性吧,比如你去哪旅游带回个杯子,又轻巧又有纪念性,挺好的。
4 其实就是粉丝效应了。
5 还有一种情况我觉得就是,有些人嫌麻烦习惯了星巴克的咖啡,他家的杯子又没丑的像地摊五块钱两个的那种杯子,有些还是挺好看的就买了呗,毕竟像乐扣又千篇一律,小众牌子又不能看出什么,膳魔师tiger之类的又没太多必要,那么星巴克就是最合适的了。
星巴克是如何的成功的?
星巴克的经验或许说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疾风劲雨并非最佳,循序渐进也是好办法。
1999 年6月30号,对星巴克CEO兼董事长Howard Schultz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堪的时间之一。
当时这位公司创始人兴冲冲地向外界宣告这家销售咖啡饮料的公司正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门户网站、在线销售咖啡和厨房用品、向一家在线聊天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
结果星巴克股价当天应声下跌15%。投资者不能理解一家卖咖啡饮料的公司为什么要如此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术,不菲的投入也把他们吓坏了。
Schultz 对媒体承认“我在这件事上摔了跟头。”
直到2012年8月Schultz掏出2500万美元坐进移动支付公司Square 的董事会,外界才发现,Schultz从未放弃过为自己的公司加入科技基因的努力。
经历过当年的难堪之后,他学会小心翼翼地低调推行星巴克的改造。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除了建立起电子商务体系外,还非常积极地拥抱移动互联网。
星巴克在2009年就推出了手机应用客户端。去年1月在美国市场推出手机支付后,截至今年7 月交易数量已达6000 万笔,每周通过手机支付的订单超过100万笔。Schultz 希望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个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星巴克。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不提供手机应用或缺少社交媒体战略的大型公司,但星巴克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已经领先于零售业的同行。如今星巴克不仅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司,其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社交媒体也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公司。
Schultz如此迫切地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社交网络营销转移,原因很简单——顾客在哪儿,星巴克就去哪儿。更何况新技术能把咖啡店内外的顾客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前星巴克可做不到这些。
根据星巴克的数据,其消费人群大部分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不论是苹果的iPhone 还是各种款式的安卓手机。吸引越来越多的顾客使用移动互联网在星巴克消费,这意味着能追踪他们,以他们为核心用户创建一个在线社区。
较之以往,新方式让星巴克得以与自己的顾客们建立前所未有的牢固关系。掌握着顾客的消费习惯、口味喜好等数据,将使这家以兜售用户体验闻名的公司获得非比寻常的优势。Schultz 正努力将星巴克的大量营销举措迅速采用新时代的数码方式。移动支付只是这个庞大计划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星巴克近来这些巨大的变化,并非因为自己的董事长Schultz是一个技术狂人,也并非因为这家公司与科技巨头微软和亚马逊同处一地。
事实上,这位创始人回归之后,并没有研发出什么新口味的咖啡饮料,而是带领星巴克这家传统的咖啡连锁公司,悄然掀起一场营销革命。
长期以来,星巴克的咖啡连锁店之所以大受这个星球上很多城市的消费者青睐,原因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咖啡或面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商家与顾客之间原本冷冰冰的买卖关系,被星巴克赋予了很多附加值在其中。
Schultz只是敏锐地预判到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和手机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他意识到必须把这个时代特征迅速融入到星巴克的产品和服务之中。
于是星巴克开始为了跟随上时代而转变的行动。星巴克中国区副总裁Marie Han Silloway说:“数字化营销完善了星巴克体验,让顾客感受到‘星巴克就在身边’。”
最近一个病毒式传播的在线视频极好地诠释了星巴克的理念—在一款名为Early Bird 的星巴克手机服务中,当设定好的起床闹钟响起,只要用户点一下“马上起床”,而且在一小时内赶到任何一家星巴克门店,凭手机应用就能够喝到一杯打折的咖啡。
这是一个将自己产品和用户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的好点子,它并没有强行向用户推销什么,而是提供了幽默、打动你的服务。
不过Early Bird 目前还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星巴克总部表示,目前公司并没有发布这样一款独立的手机应用,但未来会考虑提供类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