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的前身是昆山腔之祖的剧种是,在昆山腔时期,昆曲还只是昆山地区的地方剧种,真正让昆曲走出去的,还是因为改革创新。
那次创新吸收了当时南戏、北曲的特色,尤其是南戏的表演方式和声腔体系,对昆曲能够成型,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南戏本身就富有南方特色,清新脱俗,柔情似水,再配上昆山吴侬语,唱起来软绵绵的,给人一种想要去呵护的欲望。
说起来昆曲的百戏之祖,不是因为它的年龄有多老,而是它对于戏曲界的影响。
由于昆曲改革后,迅速在全国走红,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成为了皇家官方戏曲,而这份殊荣,一直坚持到乾隆年间。
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昆曲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近百种戏曲,它的声腔(昆腔)也在戏曲界广为流传,现在成为了戏曲四大声腔之一。
最后,对这个题主说一声,并非是小地方就不能出现大剧种,地方戏曲都一样,谁也不要瞧不起谁,谁也不要瞧不起出身,很多大的剧种,还是从莲花落演变来的呢,这又有什么关系!
百戏之祖的昆曲姓“昆”?
昆曲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
昆曲最早源自昆山巴城境内傀儡湖旁的傀儡戏,而后发展成昆山腔,乃至昆曲和昆剧,这些都是在昆山境内完成的。
在昆曲1200余年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代表人物,对昆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代表人物,如黄幡绰、顾阿瑛、魏良辅、梁辰鱼等都是昆山人。
因此,昆曲与昆山骨肉相连,血脉相通,二者永远不可分割。
【黄幡绰】•傀儡戏
1200年前的唐朝宫廷伶人黄幡绰,擅演参军戏,机智幽默,相传唐玄宗几日不见黄幡绰就龙颜不悦。安史之乱,几经周折,终回到家乡昆山巴城。黄幡绰结合当地小调,创排傀儡戏,在箬帽湖(今名傀儡湖)上演,死后黄幡绰便葬在此地,山以人名曰绰墩,湖以戏名曰傀儡。黄幡绰留下了唐代宫廷乐以及当时的民间小调,为后来的昆山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顾阿瑛】•昆山腔
生活在600年前的顾阿瑛,40岁后将生意交给子女打理,其建造庞大的“玉山佳处24景”,广邀天下雅士来此雅集,杨维桢、倪云林等都在雅集之列,琴棋书画、歌伎献唱,就是在这样的雅集环境中,加上唐时黄幡绰留下的遗音,昆山腔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都凝聚在顾阿瑛的玉山雅集中。三十多年一百多次的雅集中,共产生五千多首诗词,相当于当时同时期诗词总量的七分之一,占整个元朝诗词量的二十四分之一。可惜的是庞大的“玉山佳处”毁于战火,顾阿瑛亲手栽下的银杏成为唯一尚存的见证(今绰墩山金粟庵遗址旁)。
【魏良辅】•昆曲
距今500年前,昆山腔还不是昆曲。魏良辅初习北曲,后到太仓一带听闻张野塘唱北曲,而且唱的非常好,便与他交朋友,最后将女儿嫁给了他。两人相互研磨,魏良辅更是“十年不下楼”潜心研究,融合南北曲(以及昆山腔)之所长,加上江南丝竹乐器,打磨后的新声腔“水磨调(水磨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昆曲。
【梁辰鱼】•昆剧
昆山腔非昆曲;昆曲也非昆剧。当时的昆曲只是以演唱方式呈现,真正使之能够到舞台上演出的,是巴城西澜漕村的词人梁辰鱼。他爱好游山玩水,不喜做官,写了本《浣纱记》(初名《吴越春秋》),请自己的家班,按魏良辅打磨后的“水磨调”排演《浣纱记》,搬上了舞台,从此昆曲而昆剧。王世贞诗: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从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浣纱记》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