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3日,半岛硝烟正浓,我军决定调用最精锐的第四野战军王牌部队组建“东北边防军”以防不测,其中包括驻扎河南地区的“军委战略预备队”第38军和第39军、刚刚打完海南岛战役的第40军,以及在齐齐哈尔开展军垦的第42军罗杰杜彼属于什么档次。东北边防军最初拟定编制为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共约25万余人,各部奉命紧急向丹东地区集结。
(李聚奎上将)
毛主席对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极为重视,最初任命的部队首长名单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开国大将)、副司令员萧劲光(开国大将)、副政委萧华(开国上将)、后勤司令员李聚奎(开国上将)。四野王牌军果然名不虚传,十天后的7月24日,率先开拔的第38军已经火速到达指定位置。
众所周知,第38、第39、40军都隶属于四野第十三兵团,时任司令员为黄永胜(开国上将),但是经过认真的综合考虑,军委又进行了“临阵换将”,以第十五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建了新的“第十三兵团司令部”,任命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开国上将)转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邓华上将)
同时以名将洪学智、韩先楚为第一、第二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兵团部这个配置可谓“兵强马壮,如云”。但是第十三兵团的上级单位“东北边防军”的军政配置却出了麻烦:粟裕将军重病缠身无法赴任,萧劲光正在组建海军司令部机关,萧华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也很难脱身。
1950年9月中旬,“仁川登陆”之后的半岛战场局势已经非常不利,麦克阿瑟手下的地面部队增加到15万余人,拥有1000余门重炮和500辆坦克,同时还得到远东空军120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而人民军已经锐减至不足7万人,且已被敌人完成分割,南北不能相顾,不得不实施总退却。
(彭德怀元帅)
根据战后的资料,人民军当时的损失其实是非常巨大的,所余这70000人撤到三八线以北的仅有不足30000人,伤亡被俘达到22000人,另有20000余人建制被打乱后留在南方成为游击队,形势可以说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志愿军出动刻不容缓。
既然粟裕将军病重,那么合适于统帅四野部队的当然是林彪,然而林彪也是重病在身(并且确实也不太支持出兵),谁来出任“东北边防军”总指挥成为最大的难题。10月4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赶到北京出席最高军事会议,当时,彭总到会只是参与讨论出兵与否的问题,并且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并未发言,也发现分歧比较明显。
经过一夜的思考,10月5日复会时彭老总慷慨陈词:“出兵援助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全场一时肃然,毛主席就势提议由彭总率军参战,得到与会者一致通过。
(志愿军司令员)
1950年10月7日,麦克阿瑟狂妄地向人民军发出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同时命令美军越过了三八线继续进攻,就在第二天的10月8日,彭德怀被任命为由东北边防军改称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命令的第一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38军、39军、40军、42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所属之炮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面对当时世界上头号军事强国,率领的是使用“万国牌”劣质武器的解放军部队,在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敢出兵的局面下,深谙“唇亡齿寒”的彭德怀勇挑重担,令人无比折服。并且能够指挥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大败疯狂北犯之敌(十六国联军),一举扭转战场局势,让一向瞧不起国人的西方和日本通通错愕不已,眼珠子掉了一地,毫无疑问,这才是古往今来中国第一猛将。
还能说什么呢?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