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闻一多的评价,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已仙逝多年的郭沫若先生进行无端的攻击和漫骂。但我认为,郭沫若先生是中国少有的、杰出的政治家、文艺理论家、诗人、甲骨文专家、和书法大家。
首先,郭沫若先生是政治家。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当时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奋笔疾书,写下了震惊全国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在国民政府的通缉下,被迫逃亡日本。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长期受压抑的郭老又写下了《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一诗,经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演唱后,更是家喻户晓,举国皆知。
其次,郭沫若先生是“五.四”运动后白话诗作的旗手,其《女神》一诗更是别开生面,为当时的青年学子所传诵。郭老还是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剧作一经上演,便是一票难求。他对甲骨文的研究更是引起学界的轰动。走到大街上看見“中国银行”四个大字,无不对郭老的书法赞叹不已。上世纪30年代,他领导的创造社为反蒋、抗日等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和毛主席论诗、合诗。他对李、杜的研究和文物考古样样精通。可以这样说:郭沫若是当代一位天才、全才。
最后,郭、鲁论战没有谁对谁错,只能用“文人相轻”来解释。至于他的婚姻问题,纯属个人私事。试问,那个年代的人谁不是多次婚姻?为何独揪出郭老不放?
总之,郭沫若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字伯玉,梓洲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是初唐時期的作家,他生在一个较富有的家庭,轻才重义,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读书,并且立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那時正是武则天当政,子昂中进士后,曾一再上书朝廷,得到武则天的重视,任麟合正字,后升拾遗,他正直勇敢,揭发時弊,不畏权贵。《谏刑书》《谏用刑书》对武则天进谏,劝她不要奖励告密,轻信酷吏,株连无辜,滥用刑法,对反对她对外用兵,这都和武则天意旨相左,因而不被重用,接连受到用收集他的诗文用用打击,终于下狱,他在《谢负罪表》中说"误识凶人,坐缘逆党"可见他是被株连论罪的。在赦免以后,他请求"束身塞上,奋命贼庭"他虽然如此效忠朝廷,但仍然受到主将的排斥。三十八岁辞官归家,竟然又被武三思指使当地县令段筒罗织罪名,逮捕入狱,结果他以四十二岁的壮年,死在狱中。
陈子昂死后,他的好友卢藏用收集他的诗文,编录成集,但其文稿当时已多散失《四部丛刊》中有《陈伯玉前集》五卷,《后集》五卷,前有卢藏用序。这十卷的前二卷是诗,是陈子昂在文学上的主要。
六朝以来的齐梁体诗"淫艳佻巧"内容空虚无聊,形式主义倾向严重,这种颓靡的文风直到初唐,仍然存在。虽然早就有人不满,但在唐代最初自觉地反对这种文风的,应该首推陈子昂。他明确地提出"汉魏风骨"的方向,并且在创作实践上也有所建树。
而将我國诗歌从《诗经》开始就重视思想内容的优良传统发杨光大,《感遇诗》三十八首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其中有写出征士卒和边塞人民的苦难的,也有批评時政的。写得十分质朴,有意思的摒弃华丽辞藻,在当時是罕见的
《登幽州台歌》表现出壮怀激烈,沉郁苍凉的情绪,充分说明了陈子昂在艺术上的功力和创造才能
陈子昂的诗散失不少,流传下来的诗写得成功的并不多,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还写了消极悲观的诗,但总起来看,他的作品表现了独特的风格,为诗坛开创了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