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句话:老不读《三国》的感受,少不读《水浒》。其实也就是说,这两本书的思想具有某种极端的意义,不是人人都适合读的。
但是,《西游记》就不一样,它的受众非常地广,人人都可以看,人人都可以看出自己的意思。这也就决定了西游记受欢迎的程度。
今天,我们不讨论它的文学价值,只想说说我心里的《西游记》。
1、小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信仰小时候,与其说我们看的是《西游记》,不如说看的是孙悟空。“翻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孙悟空是我们心里英雄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我们永远做不完的梦。随心所欲的七十二变,上天入地的筋斗云,翻江倒海的金箍棒,孙悟空是我们小时候所有的向往。
长大后,才看懂悟空的斗争和无奈。戴上金箍,就要离开你;不戴金箍,无法保护你。
看懂了孙悟空,才是懂了现实的无奈。
2、成年后,我们看到的是职场唐僧的取经团队是由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组成。看似南海观音巧合的安排,其实是大有深意。看似和谐的团队,其实暗中风起云涌。孙悟空有才却性格暴躁,猪八戒能力一般还贪生怕死,沙和尚自离开流沙河便默默无闻。唐僧,手无缚鸡之力还耳根子软,但他却是这群奇葩下属的领导。
他们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小天地叱咤风云,却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各自收敛,互相配合,最终帮上司达成目标。
读懂了四个人各自的处世智慧,也就明白了职场的竞争。
3、有了孩子,看到的多是亲子教育《西游记》里的很多角色都很有个性,比如说红孩儿,若生在现代,就是一个妥妥的地痞小霸王。其实熟悉了《西游记》之后,才明白,红孩儿这种混世魔王的形成,不过是父母关系不和,缺乏家人陪伴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产物。所以说,《西游记》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西游记》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它是长久以来的文明积累。有的书很快就会过时,就是因为它的时效性,而《西游记》永远不会失去价值。
图片来源于《西游记》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