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为什么会曲高贺寡曲高和寡的是谁?
问题中的曲高贺寡应该是
曲高和寡。
要想了解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因,必须了解“阳春白雪”的涵义。
《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楚国歌曲名,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因为高深难懂,能和唱的人很少。后多用来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与“下里巴人”相对。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原文如下: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才华横溢,是继屈原之后鹤立鸡群之人。他又不肯俯仰流俗,常对时弊、世态发表批评意见,因此同僚嫉妒,非议他,以至楚王也对他进行了责问。宋玉回答说: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意思是:乐曲的格调越高,能和唱的人就越少。
面对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为自己申辩,而是分别以音乐、动物、圣人为喻,委婉地回答君王的问难。这一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宋玉讲的第一个比喻。
宋玉说,楚人擅楚曲,一人唱曲,有很多人跟着唱和。唱和者的多寡,则因歌曲的雅俗不同而不同。唱通俗歌曲《下里》、《巴人》时,应和的人达数千;唱雅曲《阳春》、《白雪》时,应和的人只有数十而已。曲的格调愈高,应和者愈少,其错不在“曲高”,而只能怪应和者缺乏欣赏能力。所以,“和寡”其实反映了曲调的高雅,难为俗人所理解。
宋玉的回答看似无一字为自己辩护,但是,又字字在为自己辩护。而且,他不仅为自己辩护了,还以“阳春白雪”自喻,间接地标榜自己志趣高雅,卓尔不群,并将诽谤者比作“下里巴人”。
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必须有相应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其中蕴涵的艺术之美。伯牙摔琴酬知己。苏轼悲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七日
先看出处:
“”最早出自明代冯惟敏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如果您一定要找个所指,那可以理解为作者冯惟敏本人。何以故?
冯惟敏(1511年-1578年),字汝行,号海浮,明代散曲、戏曲作家,与兄冯惟健、弟冯惟讷以诗文名齐、鲁间(惟讷字汝言,编有《古诗纪》), 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后迁保定通判,后来辞官归隐,过他的田园生活。著有散曲集《石门集》,《海浮山堂词稿》(收套数四十九套,小令一百六十七首,其中包括《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和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他所住的“七里溪别墅”,风景绝佳,在他的散曲里,时常歌咏那里的风光。
他的散曲特色有三点: 一、题材广阔,内容丰富。 二、语言活泼自然。 三、北方爽朗豪迈的风格,发挥无遗,故有“曲中辛弃疾之称”。
故而,我认为作者寄情以散曲,抒发了自己的胸中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