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陈小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是什么做的。
手工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热带植物可可的果实可可豆磨成粉后,再加入糖和香料等用纯粹手工制成的。手工巧克力带有浓郁的香味,深得大家喜爱,用它可以制作出各种糖、糕点以及冰激凌等。
其实手工巧克力在家也能制作的,下面就把制作方法分享给大家:
需要准备的材料:黑巧克力、清水、玻璃碗,加热锅,模具。
1、把黑巧克力切碎放在玻璃碗中备用。
2、将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将装有巧克力的玻璃碗放在锅中慢慢加热。
3、加热时要搅拌,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将巧克力加热到45-50度左右,到达温度后,
拿出来继续搅拌,直至温度到27度左右。
4、再将巧克力在锅中加热溶化后,注意必须要隔水加热来融化。
5、最后准备好巧克力模具,将巧克力融化的巧克力倒入模具,倒入模具之后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6、把巧克力从模具中倒出后可以用干净的盒子装起来来了,也可以用一些精美的包装盒装起来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友好友哦!
制作手工巧克力的要点:
我认为制作手工巧克力的最重要的一点呢就是要掌握好温度,温度控制在40~50度,
最好不要超过55度!其他的都蛮容易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大家是怎么做的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
巧克力是国家的?
首先必须知道,巧克力是以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为主料加工而来的。
像玉米、烟草等很多物种一样,可可树最早种植在美洲大陆,是近代西方人“发现”了新大陆后,才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的。
可可豆在新大陆被当作货币“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也发现了可可,只是对此他没有太多留心。随哥伦布探险的儿子斐迪南,到是对此有过较多的描述——
在新西班牙洲(即今墨西哥),很多豆子被拿来当作钱币使用。土著对待这些豆子非常郑重其事:在他们搬运物品上船时,我注意到,几颗豆子掉到水里时,大家都抢着去捞,好像掉的是他们的眼珠子似的。
真正把可可豆带到欧洲的,是西班牙贪婪的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科尔特斯去新大陆探险,最初的目标是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国——阿兹台克金矿。当这个目标无法实现时,科尔特斯发现可可豆在美洲土著人那里有巨大的价值,于是他想到用种植可可树来赚钱。不久以后,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秘鲁及牙买加等地建立了种植园。直到今天,这些最初的种植园仍盛产最好的可可豆品种。
埃尔南·科尔特斯 修女想到给巧克力加糖在美洲土著人那里,可可豆的主要用途是制作称为“巧克力”的一种饮料。对于阿兹台克人而言,巧克力是聪慧之源、强力之源以及提高性能力之源泉。这种饮品被视为婚礼的必需品。据说统治者蒙特祖马每天喝50大壶巧克力,且总是在进入他的女眷的闺房前喝上一杯补充体力。
1580年,第一个巧克力加工工厂在西班牙本土建立。从那时起,巧克力开始风靡其他欧洲国家。17世纪初期,荷兰人把可可树移植到他们在爪哇及苏门答腊岛的东印度几个州。可可树便由此流传到了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萨摩亚群岛和印度尼西亚。但是,可可树的种植条件十分苛刻,只有在赤道南北纬20度之间、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区才能较好地生长。
美洲土著人喝的巧克力味道很苦。考虑到西班牙人喜好甜食,修女们发明了新的食谱。她们加入糖等甜的调味料,从而使巧克力有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味道。
如今,饮用巧克力的习惯在西班牙仍然保持着,那里仍有很多巧克力饮品店。
荷兰人的发明促成了固体巧克力1828年,一位名叫范·霍腾的荷兰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水力研磨机并获得了专利。他的机器可以榨取“流体”中约50%的可可脂,然后把剩下的成分研磨成粉。他的产品被称为“荷兰可可粉”,由此很快诞生了固体巧克力。
第一条现代巧克力棒的产生应归功于约瑟夫·弗赖伊。1847年,弗赖伊发现,通过往荷兰可可粉中重新添加融化的可可脂,能够做出可塑形的糊状巧克力。
到了1868年,一家名为“吉百利”的小公司开始在英国出售盒装巧克力糖果。几年以后,另一个叫“雀巢”的公司,开发出的牛奶巧克力面市了。
在20世纪,“巧克力”一词的范围扩展到一系列人们买得起的巧克力糖果,这些糖果中添加的糖和添加剂比可可豆成分更多。
康熙喝了中国第一杯巧克力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档案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巧克力进入中国。
康熙皇帝因为被传教士送来的金鸡纳治好了疟疾,因此对西洋药一直充满了兴趣。1705年,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中国传教。利用皇帝接见的机会,多罗向康熙皇帝献上一些西方的奇珍,其中一个精美的小锡盒里面装着巧克力。
康熙皇帝喝了献上的巧克力饮料后,好像没有太大感觉,只是做了这样一条批示:“言味甜苦属热,但未写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尽善,着再询问”。
几天以后,手下大臣详细问过洋人,给皇帝作了禀报,说这玩意儿不是什么药品,只是日常饮料,对于拉肚子、消化不良什么的也有好处。
至于康熙后来是否喜欢上了这种饮料,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