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各部的部长(一把手),相信大家最为熟悉的是清宫剧里看到的六部尚书(刑部、兵部、工部、礼部、吏部、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往上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会还不叫“尚书”,而叫“掌书”,秦朝才改为“尚书”,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下的一个分支部门。是专门负责奏折、文书的上表工作的。
“尚”通“上”,也叫“上书”,也就是上表之意。
说白了,尚书就是一个信息传递部门,把公务上表至皇帝,没啥实权。
但到了时期就不一样。
由于东汉中后期,连续出现幼帝、弱帝,皇帝不作为,于是干脆就让尚书把公务处理好了再呈上来,自己瞄一眼就好。
这样一来,尚书的权力就大了,直接从传递部门晋升为处理部门。
随着公务的繁忙,尚书部门也是逐渐增添人手、逐渐完善,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权力运营机构,尚书台。
尚书台的主要构成:一个台长,即尚书令;两个助手,即左右仆射;五大分支部门,即五兵曹、客曹、度支曹、左民曹、吏部曹(对应的也就是后来的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吏部)
汉末的尚书台就是后来三省六部的雏形。
各级、各地文武官员若有事上奏,本来是由皇帝处理的,结果全部都改由尚书台处理。
当然,尚书台把公务处理好了之后还是要呈上去交给皇帝盖章(这都只是一个过场了),但是奏折从尚书台传递到皇帝面前之间,又衍生出了几个跑腿官职,即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
侍中是正常人,中常侍和黄门侍郎则是身体缺陷之人,就是太监。
侍中不得随意进宫,中常侍和黄门侍郎则是常驻宫中,跑腿的工作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太监来做。你想,奏折经过太监之手再交到皇帝手上,这是什么概念。
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看过不少了,四个字形容,那就是狐假虎威。
随着东汉那场宫廷争斗,宦官势力倒台,皇帝成了傀儡,凡事都由挟天子的军阀做主。
说到挟天子,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曹操。
曹操虽霸道,但形式上的过场该走还是要走的。尚书台处理完政务后还是会交给皇帝签字盖章的,只不过衔接的太监不再狐假虎威,皇帝也是没有拒绝的权利。
皇帝无权拒绝呈上来的奏折,但是尚书台却有脾气扣下奏折。
曹操时期的第一任尚书令(东汉倒数第二任)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荀彧(荀令君)。
一次,曹操的一道上表就是硬生生的让荀彧给扣下来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军国大事,是一道给荀彧提升爵位的奏表)。
东汉时期的尚书官职虽然不大,却权力滔天。
尚书台、御史台、司隶校尉几乎替代三公(司空、司徒、太尉)的存在。
东汉时期尚书台就是全国政务的处理部门。
荀彧死后由华歆接替尚书令一职,后来曹操考虑到尚书台的权利过大,便将其废除。直到曹丕建立魏国之后才重新设立这一部门。
其中“五曹”为避讳皇帝的姓氏,则改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