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谈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那真是皓若星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三国外传。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西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孙干、简雍、糜竺、伊籍等;东吴有周瑜、鲁肃、张昭、张纮、诸葛谨、顾雍、阚泽、吕蒙、陆逊等;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三国外传,三国正史中,哪个谋士最厉害?

曹魏的谋士最多。

有人评论,曹操手下有骨干谋士九人:荀彧、荀攸、贾诩、戏志才、程昱、郭嘉、刘晔、蒋济、司马懿。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另外,曹操其他谋士还有五十七人。

这里有一个大问题,不知朋友们发现没有?那就是,无论是刘备手下,还是孙权手下,都是谋士和将军没有一个界限,分不清楚。

而曹操手下人,则没有这么乱,谋士就是谋士,你只要给我出谋划策就行,领兵打仗的事,我另外派人去,绝不会让你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去。将军就是将军,这个仗怎么谋划,你不用管,你只要按照原来设定的部署带着人马给我去冲锋陷阵就行。

一,孙刘阵营比如诸葛亮,既是领兵统帅,又是军师谋士,后来还担任西蜀国丞相。庞统也同样如此,既是领军统帅,又是军师谋士。刘备进取西川时,诸葛亮带领一路兵马,庞统带领一路人马。形成两个谋士(军师)相互争功的态势。

就连孙干、简雍、糜竺、伊籍这些文臣,也都被刘备授予了武职:糜竺是安汉将军、孙干是秉忠将军、简雍是昭德将军、伊籍是昭文将军。

可见,刘备统领的西蜀集团,严格意义上的文臣谋士根本就没有。诸葛亮是军师中郎将,自从跟了刘备,每次都是身先士卒,战斗在最前沿;庞统也是军师中郎将,但也得带领一支人马进入西川,在落凤坡中箭身亡;法正同样也是谋士,一个纯粹的文人,但在雒县率众攻城,被流矢射中,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

说实话,这些临阵打仗的事,本身就是每天刀头舔血,或许本来就是武将干的,就根本不应该让他们这些文官干,但由于刘备手下兼具领兵大将军的人根本没有,因此,只好让出谋划策的军师们勉为其难了。

周瑜、周公瑾,大家都知道,文武全才,孙权阵营的东吴大都督。其实在上,周瑜这个都督,大概也就相当于镇守一方的太守,只是因为管辖的地区特别重要,兼有领兵将军的权限,因此才被小说《三国演义》无限拔高,成为了演绎中的东吴领兵统帅。这是闲话,暂且不提。

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后来是吕蒙、陆逊。其实这四位,在正史《三国志》里也都是武将,又有文臣谋士的功能。

由此可见,东吴和西蜀同样,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谋士,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兵将军,都是身兼文武双职。需要出谋划策时,是这些人;需要统兵打仗时,同样也是这些人。

二,曹魏阵营看完刘备西蜀国、孙权东吴国的情况,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曹操的魏国。

曹操是大汉朝大司空、丞相、魏公,位极人臣。在曹魏阵营,文武不分家这种情况,基本没有。文官就是文官,武将就是武将,分得特别清楚。

曹魏阵营,曹操本身就是一位文武全才,他曾经刺杀过董卓,这就说明,他不是纯粹的文人。只是手下文官武将太多,一般不需要他亲自出马,因此,他的武功被忽略了,没人知道他在武功上有什么造诣。

前面说了,曹操手下有九位骨干谋士:

荀彧(xún yù)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十几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

荀攸,汝南太守、尚书令、陵树亭侯。荀彧的侄子。军中首席谋士,被誉为“谋主”。据说,他的许多出谋,都是绝密,不能外传。

戏志才,曹操麾下前期重要谋士。《三国演义》没有提过他。据说他善于谋略,深得曹操器重,但不幸早卒。他死后,曹操悲痛欲绝,荀彧为了减轻曹操的失落情绪,荐了郭嘉。其实曹操是把怀念戏志才的感情,转移到了郭嘉身上。郭嘉后来成了戏志才的影子。

贾诩,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太中大夫,太尉,魏寿乡侯。

郭嘉,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程昱,曹操手下谋士中的唯一武将。曾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先后为东平相、尚书、东中郎将、济阴太守、奋武将军、安国亭侯、卫尉、安乡侯。八十岁去世,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

刘晔,战略家。官职太中大夫、大鸿胪,封爵东亭侯,谥曰景侯。

蒋济,三国后期曹魏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先后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丹阳太守、丞相府主薄、西曹属、东中郎将、尚书、护军将军、散骑常侍、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太尉。

司马懿,太子中庶子、辅政大臣、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太傅、去世后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

从曹魏九大骨干谋士的职位看,就知道曹魏的实力不同凡响了。也就是说,曹操手下这些谋士,拥有各种各样的职位,曹操动不动就可以给这些谋士加官进爵,甚至封侯。

另外,曹魏的武将,有夏侯惇、于禁、乐进、朱灵、曹仁 、夏侯渊、张辽 、臧霸、张燕、徐晃 、张颌、文聘、庞德、许褚、曹洪、李典等。

这些人拿出哪一个,都可以是一个合格的领兵大元帅级别。另外,还有他们身边数不清的偏将、副将。

这是为什么呢?凡是了解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或者是看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东汉政权。

而刘备、孙权则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孙权好歹还有父兄孙坚、孙策留下的基业,刘备尽管是大汉“皇叔”,但也只是有名无实,他的西蜀政权,纯属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

曹魏、孙吴、刘蜀三家这么一比较,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曹魏的优势非常突出:曹操掌握着数不清的人力资源,他可以广招天下的英雄豪杰,只要你值得他曹操重视,曹操可以随意封官许愿。

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清楚东吴、西蜀为什么面对曹魏,实在无可奈何了。

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在刘备阵营被当做独一无二的宝贝,但是到了曹魏阵营,尽管“一言不发,没设一谋”,却没有损伤曹操一根毫毛。曹操尽管对徐庶不满意,但也始终好吃好喝养着他。因为什么?谋士太多了,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可见,东吴也好,西蜀也罢,他们打不过曹魏,说白了,就是输在人才极度匮乏上。

徐庶走了,刘备就像丢了魂;庞统死了,犹如砍了刘备一条胳膊;法正死了,就像摘了刘备的大脑;关羽死了,好比卸了刘备的心脏;张飞死了,刘备马上就不行了。

再看东吴,周瑜死了,孙权西路缺了主帅;鲁肃死了,孙刘联盟就垮了;吕蒙死了,陆逊死了,东吴再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领兵统帅了。

也就是说,西蜀也好,东吴也罢,只要一个大将或者谋士死了,就会伤筋动骨。犹如一个城楼缺了一根立柱,摇摇欲坠。

再看曹魏阵营,不管是死了哪一个,也丝毫影响不了曹魏这辆豪华的“大房车”继续轰隆隆向前运转。

那么,这个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其实取决于一个人的功劳:曹操的战略大谋士荀彧。

三,荀彧的不世之功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的首席大谋士。历史上评价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董卓执政,他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十几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曹操有荀彧在后方坐镇,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四处征战,可见荀彧就是曹魏阵营的定盘星,对曹操阵营有多重要。

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规划制定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最出彩的一个战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史书上称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在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故此,荀彧成为曹操阵营最得力、最不可或缺的战略家。曹操也最信任他,每次不管谁在曹操面前出谋划策,曹操总是会征询一下荀彧的意见,这才决定是否采纳。

四,结论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在三国正史中,最的谋士,应该是曹操的大谋士荀彧。是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战略规划,使曹操独家掌控了大汉朝末年最有利的形势,这才给曹操独霸北方大部地区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坚实基础。

或许有人会说,没有荀彧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别人也会出别的更厉害的主意。这话没问题,但曹操的天下绝不可能来的那么顺利,势力也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发展到那么庞大。别忘了,曹操为了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可顶着一个“汉贼”的名声呢。

如果再往下排列,第二无疑是诸葛亮。诸葛亮帮着一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刘备,硬是创立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西蜀国,这份功劳别人还没有达到。

也许有人不同意,认为有人比诸葛亮厉害,但这个没有可比性,人家诸葛亮毕竟不管是空中取水也好,碰巧立功也罢,帮着刘备由一个“织席贩履之辈”最后做皇帝了,这是真事。别人没有做到这一点,而诸葛亮做到了。

第三位,应该是东吴的鲁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被罗贯中老师描绘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意的老好人,但在正史上,鲁肃是个文武全才。鲁肃是周瑜请到东吴,举荐给孙权的:“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周瑜说的很明白,说鲁肃是大才,可以辅佐成就大业,主公你可千万不能让他离开啊。

鲁肃到了东吴,当时并没有执意留下来的意思。但是看到孙权对他特别敬重,也很诚恳,便有了“榻上对”,为“名不正言不顺”占据东吴的孙权提出雄霸江东的战略构想。这给犹豫不决的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东吴立国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后来又力主并身体力行“孙刘战略联盟”。否则,无论是凭着刘备一家,还是凭孙权一家,都是难以抵敌北方曹魏、独善其身的。汉末如果没有鲁肃,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三国。

有人或许认为东吴最厉害的谋士兼统帅是周瑜。诚然,周瑜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有勇有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刘备被曹操追的走投无路时,周瑜就有一个很霸道的想法,那就是进取西川。周瑜不愧是东吴的可用之才,他这么做本也没有错。

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假如周瑜没有英年早逝,东吴真的取了西川,没有了刘备的地盘,东吴一家能不能独自抵挡住北方强大的曹魏南下?绝对不可能。

因为没有了刘备的西蜀国,诸葛亮、庞统、法正这样的谋士没有了用武之地,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这些万人敌,即使不会投降曹操,也不可能帮着孙吴,甚至会和孙吴因西川打起来,成为孙吴的死敌。即使刘备手下这些人没有和孙权成为敌对关系,就凭孙吴一家现有的那些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才,仍然绝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

而刘备、孙权两家尽管实力都有限,但有了这个“孙刘军事战略联盟”,情况则就截然不同了。事实上也正是大家后来看到的那样,曹操无论是攻击刘备,还是攻击孙权,都会有后顾之忧。这才形成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态势。

由此可见,东吴可以没有周瑜,但绝对不能没有鲁肃。

故此,我个人认为,在三国演义这六十多年,最厉害的谋士,应该是曹操的大谋士荀彧,其次是西蜀国的诸葛亮、东吴的鲁肃。如果没有这三个人,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形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4日 下午11:02
下一篇 2022年5月24日 下午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