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名婚誓的歌词:《婚誓》
填词:于彦夫,雷振邦
谱曲:雷振邦
歌曲原唱:吴颖,温明兰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
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好像那芭蕉一条根;
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芭蕉心。
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妹)荡秋千;
秋千荡到晴空里,好像燕子云里穿。
弩弓没弦难射箭,阿妹好比弩上的弦;
世上最甜的要数蜜,阿哥心比蜜还甜。
鲜花开放蜜蜂来,鲜花蜜蜂分不开;
蜜蜂生来就恋鲜花,鲜花为着蜜蜂开。
扩展资料:
《婚誓》由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创作,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的《芦笙恋歌》的插曲。
创作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历史。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走出封建专辑,并走向现代民主。
最重要的是,通过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的考验,更在这种考验下,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五十六个民族真正拧成一股绳,真正融入到中华民族这个大版图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之间高度和谐统一的新历史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艺工作者,才不疑余力的从中挖掘题材,并借此来一方面来展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而在另一方面表现出民族统一的主题。
《冰山上的来客》 、 《五朵金花》、《草原上的人们》、《刘三姐》等等,就都是在建国初期所推出的以某个少数民族为背景的电影。
虽然这些电影所表现的主题不同,所刻画的人物不同,所呈现现的时代也不同,但它们却都不约而同的为许多内陆观众,展现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纯朴的民风、善良的心灵,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
而《芦笙恋歌》作为一部以拉祜族少数民族为背景的电影,它的插曲《婚誓》在旋律上取源于拉祜族民歌,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有没有开头的歌?
按照传统的音乐理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大调开头小调结尾的歌”!
在探讨问题的答案之前,首先明确一下”大调””小调”的概念。
所谓的”调”,指的是音乐作品中首调唱名1(do)的音高位置。
而所谓的”大调””小调”,则是”调式”种类中的两个概念。
所谓的“调式”,指的是几个(一般不小于3个,不大于7个)音高不同的音,以某个音(调式主音)为中心,并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及音级之间的稳定与不稳定关系建立起来的乐音体系。
其中:以唱名1为调式主音,从1起各的音级之间依次按照“全(音)全半(音)全全全半”的音程关系建立起来的乐音体系称为大调式,简称大调。
以唱名6(la,下同)为调式主音,从6音起各音级之间依次按照“全半全全半全全”的音程关系建立起来的乐音体系称为小调式,简称小调。
在大、小调式体系中,按照调式音阶各音级之间音程关系的不同,又细分为自然、旋律与和声大、小调式。
此外,还有我国民族音乐中所特有的五(六)声调式。
下面,我们分别从音乐理论、音乐作品的实例以及切身体会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
1.按照传统的音乐理论,无论大调或小调写成的歌曲,不一定以大调或小调的调式主音开头,
但歌曲的结尾处,必须结束在各自的调式主音(或属音)上,才能给人带来稳定的结束感。
因为在调式音阶内的各音级中,调式主音是最稳定的音级,其次是五级音属音及四级音下属音。
尤其以七级音导音最不稳定,具有强烈的向调式主音进行的倾向,只有转入调式主音,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使音乐作品具有稳定的结束感。
2.音乐作品的实例
A大调的《婚誓》,结束于调式主音1;
A大调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结束于属音5;
bB大调的《绣红旗》,结束于属音5;
C大调的《九九艳阳天》,结束于调式主音1;
bE大调的《英雄的赞歌》,结束于调式主音1;
F大调的《我的祖国》,结束于调式主音1;
G大调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结束于属音5;
标注1=G的《娘子军连歌》,结束于调式主音6,其规范标注应该是6=e;
标注1=bB的《映山红》,结束于调式主音6,其规范标注应该是6=g;
标注1=F的《满怀深情望北京》,结束于调式主音6,其规范标注应该是6=d;
通过以上音乐作品的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大调或小调歌曲的结尾处,无一例外的都是大、小调的调式主音(或属音)!
3.切身体会一下,假如改变以上音乐作品实例中结尾处的音,总是给人带来不稳定的感觉,要继续进行下去的感觉。
譬如把bE大调的《英雄的赞歌》,结束于调式主音的1改为6;
把6=d的《满怀深情望北京》,结束于调式主音的6改为1,都会破坏歌曲的结束感,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音乐理论、音乐作品的实例以及切身体会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都不存在什么”大调开头小调结尾的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