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谢邀请先生的:我们为什么这么怀念鲁迅?
1.首当其冲的是先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先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每时每刻都为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而忧虑和奋斗,尽管“寄意寒星荃不察”,但“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壮举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激昂慷慨,热血沸腾,每个文学作品都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的爱国热枕,在《彷徨》、《呐喊》中随处可见。
2.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秦汉士人的气魄与傲岸的魏晋风骨;自弃医从文、发誓呐喊以拯救危亡的民族以后,从来没有丝毫的妥协与畏惧。
从最初的《狂人日记》到成为文学巨匠到生命最后一息,冲锋陷阵、义无反顾、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体现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之无畏的牺牲精神!
3.热爱人民并为人民的利益战斗了一生。先生生活的年代黑暗势力强大,民族危机深重,国家处境险恶,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苦难深重的人民深表同情,尽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成分,但自始至终,对人民持热爱与赞扬的态度;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体无完肤的揭露与鞭挞,难能可贵;彰显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高人格。
4.作品价值高,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进步意义。不单是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等现在仍熠熠生辉!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