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古称南郑衮雪、兴元、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汉中市位于省最南端,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形成汉中盆地,自古就被赞誉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因境内洋县生存有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衮雪,陕西汉中的标志建筑是什么?

现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及汉中经济开发区、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3开发区。

汉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

2017年10月,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汉中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吴玠、吴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

汉中也诞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外交家张骞,孕育了刚直雄烈的大汉诤臣李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长眠于汉中洋县。诗人李白、杜甫、陆游、欧阳修、岑参、元稹、李商隐也在秦巴山区之间游走,吟唱出彪炳文学史的瑰丽诗词墨宝。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著名景点、位置简介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因为这里是刘邦在汉中当汉王时的王府,所以又称古汉台。现为汉中博物馆。



古汉台、历史沿革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不久刘邦就率众从子午道来到汉中,由于当时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还是蛮荒之地,刘邦心中自然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劝告刘邦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汉中。”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于是重整旗鼓,拜韩信为大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举夺得天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



望江楼

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就是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

宋朝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历尽沧桑的汉台,今天已经没有汉代的建筑了,北宋张少禹曾有诗句说,“留此一掊土,尤为汉家基”,可见在北宋时汉台曾一度荒芜过。到了南宋,汉台被开发为供官员办完工之后的休闲娱乐之处。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历史遗迹、古汉台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汉中市博物馆、望江楼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桂荫堂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桂荫堂南面,是一潭水池,这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龙”、“虎”,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主要陈列

镜吾池再南,是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里面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这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7条古道的走向、褒斜古栈道南端石门隧洞的开凿和因地制宜修建栈道的各种形制、栈道沿途官方设施的“邮亭驿置”。

自古以来,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踩踏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在蜀道上,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被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褒斜道上的主要遗迹有:石门、孔雀台栈道、石垭子栈道。

孔雀台峭壁栈道遗迹,在留坝县南河乡(今武关驿镇)孔雀台村褒水西岸,栈道从面临深潭的绝壁间穿过,栈孔中插有30厘米见方的石梁,间距40—60厘米,上覆有石板,供人通行,建筑形制属于“千梁无柱式”。

孔雀台峭壁栈道遗迹

石垭子栈道遗迹在今留坝县柘(zhè)梨园乡(今江口镇)石垭子村东岸,属于石积式栈道,是早年乡民利用古栈道壁孔营建的水渠基地,目的在于抬高水位,便于灌溉,是古代交通与近代水利相结合的范例。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时代的政令畅通、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因此,褒斜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邮、亭、驿、置及交通工具。

陈列室内还有一张拓片,拓自陕西略阳县灵岩寺内的一通“仪制令”石刻,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交通规则。石刻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中刻“仪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款识“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睿)的年号,“辛丑”为淳熙八年(1181年)。“仪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它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被称做“陕南第一古石”,镌刻于公元66年,是我国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记载了汉明帝刘庄复通褒斜道开凿府门隧洞的事。从书法上说,它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隶中带篆,颇有古韵,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清人杨守敬评价为 “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模拟。”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建和二年(148年)刻,它记述了汉顺帝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皇上上书,力驳众议,并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门十三品

《石门颂》的书写者意在歌功颂德,而不在于显扬书法,但他的书法却被后世称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汉中略阳的《甫阁颂》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

《石门颂》,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石门颂》之后,还有《李君表》、《杨淮表纪》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都是汉代摩崖的精品。《杨淮表纪》,全称为《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

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而《石门铭》,则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铭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记载了北魏时褒斜道改道至回车(今凤县东南)的历史。《石门铭》的书法也极其珍贵,它由隶向楷过渡,在魏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为飞逸之宗:“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之仙品。”近代于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缘》中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之句,可见《石门铭》在书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石门十三品中,还有几方描写褒谷风景的石刻,如《石门》、《玉盆》、《石虎》、《衮雪》等,这四种汉隶大字摩崖,都是状物抒怀之作,是历代文人名士所留下的。

《玉盆》,相传为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人郑子真所书。郑子真,名朴,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镌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为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郑子真的“石虎”二字,用笔厚实遒劲,“石”字左边波挑拙朴而不轻佻,“虎”字结构删繁为简,左右波桃沉稳,又互为呼应,下面三竖开张且蓄势,似雄健猛虎弓腰蓄势待时扑跃之姿。汉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并为之作记。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衮雪”二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笔触圆润而流利,生动而有。“衮”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此外,《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释潘宗伯、韩伸元、李苞通阁道题名》追述汉魏往事,是宋代仿写汉隶的好作品。《山河堰落成记》(《重修山河堰》摩崖),形巨体丰,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也是石门十三品中最大的一块碑刻。

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1000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光绪五年(1879年)石门石刻经杨守敬介绍到日本,受到东瀛书界的激赏,被列为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5日 上午6:05
下一篇 2022年5月25日 上午6: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