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在犯“”的错误刻舟求剑意思!
时空,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
我们思考昨天,我们看他人编纂的“成功学”书籍或者听他人的“成功学”讲座,企图从中寻找到成功的方法,我们事实上就是在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我们思考明天,结果总是陷入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泥坑,我们事实上也是在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那么,因为时空总是不断地运动,我们就不要思考昨天、不要学习、不要思考明天吗?
不是的!我们思考昨天,我们学习他人,我们思考明天,应该定位在“事物的运动方向与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不是追寻“事物运动结果”。事物运动的结果,是由当下的具体行为来把握。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要明确方向与把握规律,然后就是努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情!
【原文】
[编辑本段]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释】
[编辑本段]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title 释 义title]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或: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改变,否则不能成功。
【出 处】
[编辑本段]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编辑本段]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编辑本段]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编辑本段]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编辑本段]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注 释】
[编辑本段]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方–正要,正在。
引–牵拉。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是–这。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吕氏春秋简介】
[编辑本段]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寓 意】
[编辑本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词性】
[编辑本段]
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