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记的作者。
第一,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东晋,当时的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内,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对外一味投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二,作者陶渊明,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个县令,他对朝廷的腐败非常痛恨,405年,只做了81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辞官返乡。
第三,«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一个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人劳作,老人和孩子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文章的结尾含蓄,寻志不得。并写了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的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那个社会,还能有这样美丽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吗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足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问题中有错别字,桃花源记的“记”,并非“计”,一字之差,相去万里。“记”是记载,“计”是计谋。
虽说桃花源的谋划者成功地实施了他的计策,但并没有把这个事情记载下来,历史上也从来没发现过《桃花源计》这篇文章。
记载这个故事的人是东晋陶渊明,他写了一篇《桃花源诗并记》。
估计问题的本意是问《桃花源记》而非《桃花源计》。那就试答一下。
《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此文作者是东晋大文豪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士族,八岁丧父,家道中落。自幼博学广读,成年后竟成一代名家,不仅闻名于当时,而且被后世文人竞相膜拜。陶渊明累官至祭酒、参军、县令,后在县令任上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就于此。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合辑为《陶渊明集》。这篇《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其中之一,是陶渊明的顶峰之作。
下面引用一些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就知道他在后世文坛上的地位了。
1、孟浩然: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2、钟嵘: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3、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5、王安石: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6、蔡绦: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之视伯夷也。
7、刘克庄: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8、赵梦頫:……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9、何孟春:陶公自三代而下为第一风流人物,其诗文自两汉以还为第一等作家。
10、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11、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了。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朵美丽而巨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