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个人认为,作为皇帝的朱允炆的确“死了”,他的政治生命已然结束了。但作为少有的“亡国之君”他依然活着,并一直陷入到对他四叔的愤恨和深深的自责之中,之后他长期以晋之重耳的事迹鞭策自己,他肯定也曾想过静待时机东山再起,也曾想过联络旧部恢复河山。但他眼看着朱棣继承太祖遗愿,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大明在他的带领下君权鼎盛,万国来朝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畏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锐气的消亡,他慢慢的打消了复国的念头,转而寄情于山水,诗词与佛法,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和对现实的无奈。 “皇帝”朱允炆必须死,“不死”,才是对朱棣靖难“清君侧”的最大讽刺。朱棣耗时三年,从北平打到南京的意义何在?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在带领兵马回到燕藩?在建文帝的朝堂上成为加九锡成为监国摄政的曹操,还是像多尔衮一样也来一个“皇叔父摄政王”?最终只会“一个不小心”让这位开国太祖洪武皇帝指定的继承人翻盘,永以谋反之名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子孙后代成为“燕庶人”。所以从朱棣的角度来说,南京城开门迎降的那一刻起,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了”,但是那具烧焦的尸体是朱允炆最好的“死法”,死了而又死的不可辨认,对朱棣来说在找不到朱允炆的情况下,这具让人看不清,说不明的“建文遗体”那真是“极好的”和近乎完美的继位宣言。 朱棣抹杀了建文帝存在的一切合理性,永乐朝官方历史甚至连年号和在位时间都不给朱允炆留下,而是让他的太祖爷爷又“多活了”四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朱棣的年号跳过建文直接成为永乐。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更可笑的是直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弘光帝朱由菘)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谥号为传说)。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今天我们对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代帝王的认可基础和历史定位来自于大明的死敌清朝,清朝乾隆帝(1736年—1796年在位)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在乾隆之前的《明史》中,他的名字仅仅就是朱允炆而已。 在南京陷落之时,一个太监老王把朱元璋留给这位长子长孙的“终极遗物”交给了朱允炆,盒子中仅有剃刀一把,度牒一张和散银十两。虽然这是个传说,但是我很相信,这绝对是一个和尚出身的爷爷能给孙子想到的第一个和最好的一个结局。尤其是那十两散银,朱元璋还想到了作为平时花不到银子的皇帝朱允炆,在兵荒马乱之时那里去找“钱”?而留给他纹银就是找死,留给他太多就会露富。所以这是一种解读:“朱允炆,你平静的告别红尘,平静的活下去,平静的化为尘土”吧。” 朱允炆从南京“水门”出城,他去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去了湖南永州新田县,还是去了钱塘东明寺,江苏吴县穹窿山或者是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藏君洞,甚至下南洋还是去欧洲。也无论他是做了铁峯,悟真大和尚还是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当了道士。更无论他是活了九十岁看尽大明风云变幻,还是四十六岁就死在吴县穹窿山。总之在“靖难之役”成功的那一刻,他只能在没人之时称呼自己为朱允炆,而世上再无大明建文帝。 最后附上建文帝朱允炆的两首楹联(传说)作为介绍,以体会他的悲怆的心情。“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石窍;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但从他登基为皇帝以来,在他心理一直有一块阴影令其无法释怀。很多人都觉得作为皇帝,自然可以为所欲为,还会有什么烦恼吗?事实则并非如此,我们古代的皇帝陛下们大多是短命鬼,平均寿命大概只有40岁左右。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公元1402年,经历四年之久的靖难终于画上了尾声,朱棣那梦寐以求的皇位唾手可得。进入南京城后,为了威逼建文帝退位或者自杀,朱棣包围了皇城。而朱棣等到的却是一个他最不想要的结果,史料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石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放了一场大火,烧毁了皇宫,然后朱棣命士兵们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建文帝的遗体。于是朱棣开始怀疑,从此建文帝的下落成为历史之谜,朱棣也因此夜不能寐。朱棣即位,理论上算是正统,事实则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他害怕建文帝某一天在某地发出一声号令,全天下诸侯则会群起而进攻朱棣。当然对外宣布的还是建文帝已经被烧死,而在暗地里,朱棣则派出一名使者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位身负重要使命的人就是胡濙。

胡濙大半生的工作都围绕着建文帝,如果他一直没有找到,就得一直找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功夫不负有心人,认真工作的胡濙终于找到了答案。永乐二十一年,就是朱棣死前的一年,此时的朱棣还在亲征的路上,并没有在京城。

(朱棣)

史料记载“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皇帝已经睡了,还能见到皇帝的,必定有军国大事,而以胡濙的性格,当然不会冒然去吵醒皇帝的美梦。朱棣已经执政二十一年了,而他苦苦等的答案终于要知晓了。

胡濙在皇帝的大帐中待了很长时间,直到凌晨三四点中才离开,“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这说明胡濙对朱棣说了很多话,如果建文帝已经死了,那肯定不用浪费这么长时间。所以推测出建文帝还活着,可能隐居在什么地方,或者已经出家,也可能只是一个平民百姓。

(年迈的朱棣)

此时的朱棣也已经60多岁了,想来他现在的心理状态,绝对和刚刚靖难成功时不一样。明帝国在他的手中走向强大,而他也已经老了,再也不是那个意义风发的年轻人。胡濙所说,大致应该是朱允炆还活着,只不过他已经是一个普通百姓,也不想和皇家有任何瓜葛。

所以朱棣最后释怀了,年迈的朱棣也不想再找他这个侄子的麻烦了,因为他也将在一年后走向人生的尽头。人往往在紧张、压迫下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一旦失去了目标,或者放下了心中的担子,这个人可能很快走向衰亡。

(胡濙)

朱棣就是这样,他一生都在奋战中度过,在朝堂上他要做一个强势且英明的帝王,在战场上他还要做一个优秀的战地指挥官,这一切都在消耗他的身体和精力。朱棣原本想把权力让出来给太子,自己过几天舒心的日子。

老天却没有给他太多天伦之乐的时间,在1424年,在朱棣最后一次远征途中,他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还没有回到京城,就去世了。好在朱棣已经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放下了心中最后的戒备,安心找太祖汇报工作去了。不过朱棣算是可以无愧于朱元璋,因为他可以算是明朝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继承了朱元璋的遗志,让明朝迈向极盛。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2:57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2: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