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写于1939年。作品分8个乐章词曲作者,每章开始均有朗诵。第一章《黄河船 夫曲》吸取民间劳动号子特点,表现了黄河船夫与风浪搏斗并取得胜利的愉快心 情。第二章《黄河颂》表现了黄河的博大宽广雄伟以及五千年文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痛诉民族灾难,歌颂时代精神。 一般省去此段。第四段《黄水谣》用女生合唱形式表现了日本侵略军带给中国 人民的深重灾难。第五段《河边对口曲》表现了失去故乡的流亡故乡誓死打回 去的决心。第六段《黄河怨》唱出了被污辱被压迫的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哀怨。 第七段《保卫黄河》采用卡农手法,成功的表现了我国人民前仆后继奋起抗争 的英雄气概。第八段《怒吼吧,黄河》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 为最后胜利发出的呐喊,感人至深。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儿 女提出了“抗日救亡,誓与祖国共存亡”的爱国 口号。
为此,张光年谱写了一首抗日救亡歌曲 《五月的鲜花》,并被无数热血青年四处传唱。 一次,张光年在上海看到了冼星海正在教唱 《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他们由此相识,并成 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当时,冼星海就想写部大 作品,并向他约请歌词。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张光年带领抗 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 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 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黄河壶 口段,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 景,并聆听了悠长髙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张光年深受感染,开始酝酿一首篇幅较大的朗 诵诗《黄河吟》,这即是《黄河大合唱》歌词的 前身。
1939年3月11日晚上,在西北旅社一个 宽敞的窑洞里,张光年就着桌前的油灯为大家 朗诵了作品。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 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 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 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全窑洞一 片安静。
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
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 稿抓在手里:“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 为你们赶出来!”他躲进鲁艺山坡上的小土窑 里,在一盏光线暗弱的菜油灯下,仅用6天时 间,完成了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结合,“分娩”出了 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同年4月13日,抗敌演剧第三队在陕北 公学的大礼堂里首演了由邬析零指挥的《黄河艺术篇01大合唱》,张光年亲自担任了其中一首长诗的 朗诵,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由此很快传遍整个 中国。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
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