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的拼音,如何保护吆喝这个文化遗?

最好是有人传承的拼音,愿意学习。第二是将吆喝形成音影资料。

吆喝的拼音,如何保护吆喝这个文化遗?

  相对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再生、循环使用的资源。然而,由于大家都认识到了其中的经济价值,新一轮“遗产热”的争夺,也就更加激烈,气象万千。第一类,一登龙门,立刻垄断。广东的凉茶,刚刚荣登国务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立刻就有代表着企业利益的政府官员出面“背书”,宣称广东的凉茶市场将由19家企业垄断经营,而遍布大街小巷的凉茶店,则面临着被清洗的局面。
  第二类,一字并肩,有钱大家赚。中国刚刚过完端午节,国务院公布了三个与端午节民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中并不能够实现,于是出现了对端午节正宗的争夺,苏州率先举行公祭伍子胥的大典。
  第三类,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最近,“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泄密的说法,被媒体热炒。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着“绝活”的说法,概不外传,民众如果想欣赏到这些绝活,只能拜某某为师,或到某某剧院。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小团体的既得经济利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戏本,当下依旧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圣经”。
  当没有可以预期的经济利益,或者经济收益与投入不成比例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5月30日,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在杭州发表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呼吁各地政府群策群力,对大运河进行整体保护。然而,京杭大运河绵延千里,沿途城市18个,既有各河段的清污、重修、拆迁保护,工程浩大,所需资金庞大。
  尽管各地区口头达成共识,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在现阶段来看,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没问题,如何保护却是任重而道远。

  文化遗产中的相当一部分,注定要灭绝。因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工程,便是为它们建立文字、影像的档案库,以使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从图书馆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的曾经存在。
  而打着保护的招牌搞经济建设,就是压在这些行将灭绝的遗产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促进它自我更新,而是促成它的快速死亡。“赔本赚吆喝”就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唯一途径。

  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全社会的事情。这里的“全社会”,有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政府和民众要联动起来,政府首先不能设定限制把文化遗产垄断和隔绝起来,而是要鼓励民众关心、热爱、参与到这一工程中,吸纳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二层,各地政府之间要联动,打破地域界限,放弃地方保护主义,以使一些跨地域的文化遗产得到统一而有效的保护和扶植。第三层,中央政府的责任尤其突出,不仅起着协调各地方政府的联动作用,更需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地方政府以有力支持。比如“大运河保护工程”,投入所需巨大,特别是对于鲁南、苏北等地方政府来说,是地方财政的一笔沉重债务。
  要求相对贫困地区“只讲保护,不问收获”,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较可行的办法是,由中央政府划拨、由地方政府自筹,共同建立稳定的文化遗产基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3:53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3: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