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专业弃怎么读,弃学复读
两手准备,终选出国
名校也有不少弃读者
像王亮和陈奇一样弃学的新生,并不在少数。
据了解,去年,武汉大学有63名新生弃学。今年,该校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虽未透露具体数字,但表示情况与去年差不多。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有约60名新生弃学,与去年情况相似;武汉理工大学弃学者约20人,另有几名新生虽然已经报到,但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或身体原因,正在办理退学或休学手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都有近30名新生弃学。
除了部属高校,记者还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不同层次的高校。
记者发现,以上学校的新生报到率,部属高校均高于99%,省属二本高校为98%左右,三本高校为97%左右,四批专科学校则为90%左右。
复读留学乃弃学主因
复读、留学——正如上述案例,是新生弃学的两大主因。
以上是我的了解,希望有所帮助。
多少人挤破头皮都没能进去,多少人复读数年非读不可的北大,周浩挥一挥衣袖就作别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微博]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成为一名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谈起当年的决定,周浩说:“毫不后悔,很庆幸。
”对这件事,有各种各样的,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点赞者说
看好你,孩子
@慧深智:正确的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西湖绿洲:这是个有主见有个性的“学霸”,看好你,好孩子。
@SIC: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自己想要的,哪怕和世俗背离,勇敢且决绝地走下去,随心而去,坚持梦想,相信追求卓越,成功一定会找上门来!
惋惜者说
上北大的机会太难得
@贵林:傻孩子,上北大你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学习机械专业可以兼修或者毕业后再说。
现在你还没就业所以不后悔,等你就业后就不好说了。
@手机用户:北大能给你的远非专业的知识,不喜欢可以转专业,再不行可以考北航的研究生,实在不应该抛弃。
批判者说
没有谁比谁更优秀
@gj2gc1968:这是两个概念,大家都搞混了,一个是兴趣,一个是功利而已,不代表北大不行,也不代表技师就比北大行。
@wxhnj:你离了北大能继续活,北大没有你也仍然是北大,没有谁比谁更优秀,也不要动不动就说是教育的悲哀之类的。
问社会
何时大众能淡化“名校情结”?
在这里,我更愿意将周浩看成是被“名校情结”伤害的典型。在现实中,不仅很多人把考北大、清华[微博]当成是一种学习能力来挑战,甚至出现不少学生为考北大、清华连年复读,制造了“唯北大清华不读”的气氛。
还有一些家长[微博]把北大、清华当成出奇才大官的地方,从而将北大清华跟名利、面子、身份、地位等联系在一起。
但因为各人兴趣不同,志向也不一样,强扭的瓜甜不了,所以也注定北大清华不可能适合每个人。
笔者希望周浩这样的转学能给那些具有名校情结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最容易将名校情结转化成某种意志的家长带来一点启示,使这种日渐变异的名校情结得到扭转。
贺成(评论员)
问家长
何时不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看到这个个案,我觉得最应该反思的是,父母、老师该如何影响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从北大退学上技校的周浩,原本是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反对。于是,在干预下,周浩选择了北大——不浪费分了,却牺牲了自己的爱好。
而违背意愿的结果是,周浩到了北大,从不适应到企图转院,再到退学,最终从北大转到技校,与其说是当事人的折腾,不如说是家长老师当初的干预不当。
事实上,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和服从,稀里糊涂过一生。干预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如何改造教育的方式,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然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才是关键。王攀(职员)
问教育
职业教育何时才能真正打响品牌?
理论上而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否定,但实践上,对于职业教育,人们依然充满了歧视的眼光。
摆在面前的教育现实是:职业教育虽然已经被提到一定的政策高度,但职业学校的品牌并未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