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来了,我们一家忙得马不停蹄除夕真。
外公每天都要去办点年货,到超市、菜场买些东西。我与爸爸去买烟花、爆竹等。妈妈和外婆则在家里打扫清洁,准备迎除夕的来临。 外婆在家做年糕,五香肠累得汗流夹背;妈妈在家洗窗帘床单,累得腰酸背痛;我就在家给大人打杂,弄得我成了一个“大花猫”。虽然一家人忙里忙外,累得不堪一击,可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除夕来了,早上七点,我们全家起床,个个换上新装,喜气洋洋。爸爸拿着对联,还有倒‘福’,贴在门上。妈妈拿着花准备插在花瓶里。说是准备迎接除夕。 中午到了,妈妈和外婆准备了一大桌的饭菜,真是把我乐坏了。我急急忙忙把爆竹、旋转地雷等拿到屋外让爸爸燃放。砰……,午饭开幕了,我们高高兴兴的吃着,那甜蜜的笑容挂在大家的脸上。 刚吃完午饭,舅舅一家就到家里来拜年,我们高兴的接待了他们。我们有说有笑的聊了一个下午,看到大家这样的彼此关心对方,我霎时感到欣慰无比。 夜幕降临,大家围在圆桌前,看着这桌美味佳肴,我都不禁流下口水。外婆在向我们祝福,舅舅开始说祝酒词: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胜意…… 吃过晚饭,我们围坐在一起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在那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的背后,凝结了演员的汗水和智慧。 到了深夜十二点,爸爸点燃了烟花。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太美了,在这里我许下了两个愿望:一个愿望是,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幸福。二是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烟花放完之后,香喷喷的饺子来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吃着一个个像金元宝的饺子。除夕匆匆来到,又匆匆离去,但直到除夕已过去几个月了,我还沉浸在甜蜜的幸福之中。今年的除夕你快来吧!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除夕 ▏最浓的年味是团圆除夕吉祥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天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了,也是一年中,最有仪式化的时刻。除夕之夜,好像我们一整年都为此刻做准备。所有的美好,变成最喜庆的表达。年三十辞旧迎新春过去的不再追溯,到来的全盘笑纳!祝大家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大年三十除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精心准备,也是最具有仪式感的时刻。它代表着中国人的岁尾与起始,万家灯火不灭,只为举起酒杯:一杯敬明天,一杯送过往。这一天,有归家的游子,有守候的父母,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互相倾诉累积一年的思念,将所有的美好都变成喜庆。让‘年’过的有‘年味’,象征一年的兆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蒸蒸日上……,而只有到了除夕,才开始真正过年的绽放和仪式的开始。腊月三十,俗称“大年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首尾相连。这一天晚上又称“除夕”,“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放鞭炮儿时记忆中的除夕是穿新衣、守岁、放鞭炮那时候整日与小伙伴们团团转地热闹玩耍剪窗花记忆中的除夕是与奶奶一起剪出好看的窗花是与爷爷一起写出苍劲的福字那时候爷爷奶奶的手虽布满皱纹却依旧灵活贴春联记忆中的除夕是与老爸一起将春联贴在门前是与老妈一起整理家务存放年货那时候爸妈开心哼起的小调都非常动听长大后,最浓的年味,是无论工作多忙,距离多远,都渴望回家陪陪父母,唠唠家常,吃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愿你在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将一年的不幸与挫折抛诸脑后待12点的钟声敲响,就共同举杯——新年快乐!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