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端,四端是指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
(1)人性是善的。孟子曰: “水性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
(2)良好的本性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换句话说,人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
(3)人的善良体现在同情心,羞辱,辞让和对与错的四个心中,孟子也称其为“不忍人之心”。
四心是仁慈,正义,礼貌和智慧的“四端”。 “同情的心是人的尽头。羞耻的心是公义的尽头,辞让的心是礼貌的尽头,对与错的心是智慧的尽头。”孟子说:“人之有四端, 犹其有四体也。 ”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他认为仁慈,公义,礼节和智慧的四个思想或“四个目标”就好像人体固有地存在于此。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人性的“四个美德”可以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人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提供“善”和“行善”提供动力,善的含义是实现生活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善良的理论也警告子孙后代,尽管善良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也很容易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良好的养育和指导,人们的良好品格将丧失。因此,道德完善的重点在于建设,这要求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来激发,激励,引导和塑造人,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善良,顺利实现人格的完善,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状态。
因此,《孟子· 离娄上》:“仁, 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 ”正如孟子所说,学会做人并参与社会,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定能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因此,“性善论” 可以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将“性善论” 解释为“人性向善”,因为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标准,而“向善”是一个过程,它将减轻基于“人性本善”原则的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诸多压力,加快人民群众素质的全面提高。
“性善论”是教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角度理解和解释人的本性。现代教育思想从指导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探索人类的“善”的本性,这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善”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根据学生的“善”,他们计划了学生的发展过程。在学生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将接受其他人的教育,教师将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启示学校教育必须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倡导“尊贤尚德”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四端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重要部分,孟子认为四端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本性。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并以四端说作为论证。孟子认为人在后天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扩展资料: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
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