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怎么读,拼音:[luò]
释义:
1.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2.古同“烙”,烙印。
3.姓。
详细释义:
〈名〉
鸟名。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鸱。——《说文》。今称鸺鹠,也叫横纹小鸮
又如:雒诵(反复诵读)
通“骆”。白鬃的黑马
古都邑名。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古地名。西汉时置为雒县。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今址四川省广汉县北。
印烙。后作“烙”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
通“络”。用网状物兜住头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马蹄》
组词:
合雒:hé luò
十纪之一。古代传说,自开天辟地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第四纪为”合雒”。
伊雒:yī luò
(1).亦作“ 伊洛 ”。 伊水 与 洛水 。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 伊 洛 流域。《国语·周语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韦昭 注:“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岭 。 禹 都 阳城 , 伊 洛 所近。” 三国 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 伊 洛 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唐 杜甫《北征》诗:“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 伊 洛 ,当时意气尤骄矜。” 清 叶襄《禹陵》诗:“泉源留俭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学。参见“ 伊洛之学 ”。
(3) 程姓郡名。
(4)洛阳别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
雒常:luò cháng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雒棠:luò táng
山名。古代传说是太阳所入之山。《淮南子·墬形训》:“ 雒棠 、 武人 ,在西北陬。” 刘文典 集解:“皆日所入之山名也。”
雒民:luò mín
指古时垦食雒田的 交趾 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交州外域记》曰:‘ 交趾 昔未有郡县之时……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
整体认读音节“yuan”读作[ɥæn] 。yuan比较特殊,整体认读音节 一般是指添加一个韵母后读音仍和声母一样(或者添加一个声母后读音仍和韵母一样)的音节,也就是指不用拼读即直接认读的音节,所以整体认读音节要直接读出。yu、yue、yun、yuan:这四个音节是按照《方案》规定的拼写规则,由撮口呼韵母ü、üe、ün、üan前面加y构成的。把这四个音节当作整体来认读,也是为了不教拼写规则。扩展资料:整体认读音节有zhi chi shi ri;zi ci si;yi wu yu;ye yue yuan;yin yun ying。它又分为两类:平舌音、 翘舌音。平舌音有3个:z、c、s; 翘舌音有4个:zh、ch、sh、r。yan 这个音节不列为整体认读音节。Yan中的a,既不等同于a,也不等同于ê,而是英文gas中a的发音[æ]。yan中an的国际音标是[æn]有的老师教成“y(衣)-an(æn)-yan(烟)”是可行的。
郦道元,中泪沾裳的裳读音:裳(cháng),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通常指代“衣服”,《楚辞·离骚》有记载。
扩展资料: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三峡(郦道元创作散文)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