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赠花卿》人间能有几回闻的前一句。
作品原文: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译文:
锦城上空整日飘散悠扬的乐曲,荡漾在锦江波上和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本意是: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正确诗句应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下一句是: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如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译文: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扩展资料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花敬定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的讽刺。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全句是:他自人山人海中来,原来只为给我一场空欢喜,你携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乱了四季,我久病难医。
书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1、他们习惯于用平庸的笔触,美丽地勾画出原本就美丽的东西。
2、这世上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如此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如此不负责任、如此微妙复杂。他们总是徒劳无功地严加防范,无时无刻不费尽心机,这让我困惑不解,最终只得随波逐流,用搞笑的办法蒙混过关,抑或默默颔首,任凭对方行事,即采取败北者的消极态度。
3、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4、我尝试绕开那些悲痛,却也错过了所有欢喜。
5、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借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因此,《人间》算是太宰治半自传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