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并且是传记文学的典范是什么朝代的。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它和研究它,都给予了崇高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体系,即“史记学”。
随着历史的推移,《史记》之树生命长青,日益走向普及,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国学根柢书。《史记》一书的体例内容、文献价值、成书条件、流传情况、作者经历,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这些常识,对于雅爱《史记》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导读的作用。
司马迁,李陵之祸,屈受宫刑之辱,隐忍着书,发愤著成《史书》一书,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影响了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
20岁时的司马迁,走出书斋,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万里漫游,作了一次全国大游历。他每到一处总要察看历史遗迹, 访问当地的父老长者,游淮阴,采访了韩信当年的遗事,游齐鲁(山东),瞻仰的孔子庙堂、礼器等遗物,观察了在孔子的遗风影响下儒生们按时习礼的情景,游彭城,听取了许多关于汉高祖刘邦和他同僚们的传说故事,游大梁凭吊了,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著名的夷门。
司马迁在《史记》里所以能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这同他在游历中的见闻是分不开的。《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完成的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广泛影响着后世!???
关于司马迁如何评价诸问题,几位网友己有很好回答。我想简单突出讲一下他的贡献。
一、司马迁出身史学世家将门之后
司马迁《太史公自述》详细追家世,尧舜时祖上继重黎之后任火正司地之祭;夏商时世序天地之祭;周代宣王时改为司马氏,世典周史之职。惠王、襄王间离周赴晋国,之后一支入秦为武职,另外则分散入魏、赵等国。入秦一支有司马错,为秦王伐蜀。错孙司马靳跟随白起伐赵,坑赵国长平军40万。后来与白起同被赐死杜邮。秦始皇时,司马靳之孙司马昌为始皇铁官。司马昌之孙司马喜为五大夫。喜子为迁父司马谈,为汉太史公,作官于建元和元封间。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武帝太史令。
司马氏一族自秦始皇铁官司马昌始居韩城龙门,司马迁也生长于龙门。十岁诵古文,二十岁游历天下增广见识。作为太史令父亲的司马谈,一生耿直,却不受汉武帝待见,连封禅泰山这样重大活动也不让参加。临终时知道儿子将继任己职,告诫:”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司马迁按照父亲遗嘱,继任太史令后,恪尽职守,忠于事君,编成千古名著《史记》外,以刚直史德和高尚人品立身于世,成为千年第一史家。是立事、立名、立说的绝代大家。
二、史家绝唱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对史学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纪述时限长达3000余年,上启黄帝,下至汉武朝。在史书记述时空方面前无古人。假若无《史记》,我们则不知自已有5000年文明,靠一本《史记》我们才不至于数典忘祖。《史记》之前的诸种史书,有纪年的仅为夫子《春秋》和《春秋左传》,记述时限才200多年。其它如《国语》《战国策》∵及诸子之书,只记事不计年,是一本本生动的糊涂帐。用于听故事很好,用于叙史则无年无月。
二是《史记》开创了分门别类的纪述体,扩大了史书容量,既延时又延空。而之前的纪年史书如《春秋》《春秋左传》等则只按年纪事,纯为编年体,容量小,纪述分散。一个事件跨年度依时分载,阅读不便。《史记》分门别类纪述,则更集中,更便于查找。这种体裁为司马迁新创,容纳了更多历史细节。特别突出以人系事方式,为后世史家所称道和效仿。《史记》之后各朝断代史继续扩大门类,纪述空间进一步丰富,这都应该归功于《史记》首创。
三是史料的严谨性。不少人以诸子百家叙史置疑《史记》,动辄以某出土文物如何,某子如何置疑《史记》,是一种缺乏了解《史记》成书因由造成的。首先历史事件原本就有官私等不同说法,《史记》取材以官藏资料为据,参阅其它史料,必然与非专业的诸子之说不同。这是任何史官都会遇到的问题,不能整体上否认《史记》的严肃性和可靠性。官修书不同于诸子的坊间传说,《史记》之前很多,司马迁见到的说法比现代人所见多得多。史官取舍不会全由私见。鲁迅赞史家之绝唱就在于此。个别出入是有,但疵不掩玉之美。
三、无韵离骚的文学贡献
作为正史的《史记》,并没有完全枯燥的史体旧弊,而是借鉴《左氏春秋》笔法,赋予生动的文字笔墨。
一是”艳而富”,极富文彩,2000多年后读来,仍令人拍案叹赏。之后班固所著《汉书》等断代史,多效迁笔法,终究无人能过。
二是吸收部民间故事以增加可读性。《史记》中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始皇为吕不韦子等故事性细节不见于史书,《史记》以侧记补记形式入书,一方面是史家早有诸说并存之例,另一方面增加立体感和丰富性。事实证明,这类纪述使人物事件更生动丰满。并不影响历史陈述。这些细节无伤《史记》的资料性史书地位。记得《头条》里曾发一篇文章,以考察褒姒年龄否定戏诸侯,题目为《史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这种认识浅陋之极。褒姒本就一妖话传说,明人一眼就懂,何劳考其年令且误谬多多。是不懂司马氏苦心和曲笔。历史的真像也许是道理,不是张三或李四所说不同的细节。
四、奇耻大辱后的高尚人格
司马迁虽居中枢记史要职,品级并不高,郎级奉禄大约600一800石。汉武帝枉杀李陵家人,本可明哲保身。而他却在朝堂上为李陵辨护,触怒汉武帝,受宫刑之辱。这对于一介史官,耻辱之极,作为受辱刑史官尽可弃职而去。然而老先生却以常人之不忍,继续完成父子两代夙愿,终于完成千秋史卷《史记》。又多亏存副本于女儿家。到汉宣帝刘询时,才由外孙献出,经过篡删之后才传于世。这种立说、立业、立身的完美人格更值后辈人敬仰。老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不唯绝代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