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毒蛇与澳洲的毒蛇相比艾基特林海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全球25种剧毒蛇类里,澳大利亚独占21种,澳洲是出了名的多各种有毒生物,在澳洲一共有172种蛇,其中100种都是有毒的。
通常说到毒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眼镜蛇。实际上眼镜蛇虽然毒,但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佬”级别,最毒的眼镜蛇也只能在世界毒蛇排行榜中排十名开外。非洲最毒的蛇属黑曼巴,这种均长2米最长4米的蛇类也是非洲最大的毒蛇。
黑曼巴也是世界上移动与攻击速度最快的蛇,广泛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几乎整个非洲的草原地区。这种爬行,时速能达到惊人的16到20公里,被其咬伤后一般20分钟内就没救了,没有血清的话致命率100%。最可怕的是,黑曼巴的分布区,75%以上都是人类的农耕地带与居住区。
不过,作为非洲最毒蛇类的黑曼巴,在全球也只是刚好挤进前十位刚好居第十名。在黑曼巴之前的九种全都是分布于澳大利亚的蛇类。
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贝氏海蛇,这种常年生活在海洋里的蛇类性情温和,以鱼类为食,常年生活在珊瑚礁里,甚少与人类发生接触,被咬的案例几乎都是渔民捕鱼误捕之后。但这种海蛇毒得惊人,一口毒液能够致命1000人,因为其毒液致命量仅0.01ml。而且贝氏海蛇的毒素有神经毒,被咬并没有疼痛感,等发觉的时候早已药石无医。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澳洲大部分区域生存环境恶劣,很多生物为了生存进化出了剧烈的毒性,使得澳洲的陆地与海洋都是全球出了名的毒物聚集之地。即便在澳洲东南的大城市家庭,家里跑出来几条毒蛇对当地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
动物吃蛇为什么不会被?
首先,蛇有毒蛇和非毒蛇之分,吃下非毒蛇不被毒死很正常;其二,蛇毒通常是蛋白质,少量地吃可以消化,除非恰好有严重的口腔破损,毒液从破损处进入血液发挥作用。
生活在中华大地很容易知道,人类不吃某种东西,除了因为对健康有害,大概就是真的不好吃。蛇在南方有蛇羹,在北方也有爆炒的做法,据说味道相当不错。不过我们吃的蛇一般是菜蛇,也就是没有毒的蛇,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减少寄生虫疾病的发生,有专门饲养供食用的蛇。蛇也是脊椎动物,身体的物质构造和其它动物没什么区别,煮熟之后就是高蛋白含量的饮食,除了寄生虫、病菌,蛇肉中并没有什么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动物们也是如此,长久地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谱中的动物类型,吃下去都基本不会对生物体有害,即便吃毒蛇甚至被毒蛇咬了,也会因为在长久的与蛇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了对蛇毒的抗性而幸免遇难。对于另外的有毒的蛇,由于捕蛇的危险性增加,所以吃毒蛇的人比较少,但是自然界却有不少捕食毒蛇的动物。
蛇毒通常是大分子蛋白,多作用于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毒液可以造成动物神经中枢功能的缺损,导致生物呼吸心跳等受神经控制的重要功能的丧失,血液毒液进入血液后会造成凝血,使血液运输养分和氧气的功能丧失,最后和神经毒液一样,造成生物窒息死亡。但是对动物们的消化系统来说,蛋白类物质进入消化道后就是被分解为小分子的命运,会丧失原有的功能,除非是某些蛋白质衣壳上有特殊构造可以防止被消化、以消化道为主要感染场所的病毒。蛇毒为蛋白质成分,需要入血或则大量进入组织液才能发挥作用。迄今少有的因为喝下蛇毒死亡的人,是由于先尝试了类似魔鬼辣椒那样辣度极高的食物,口腔粘膜已经被辣椒素烧出了破损,因为口里痛苦急忙寻找饮料却不小心喝下保存在冰箱中的蛇毒死亡。
蛇毒的特点使得蛇毒最好的作用方式就是入血,毒蛇中空的毒牙就是便于注毒而进化来的,在蛇咬住猎物的同时,毒腺的肌肉就迅速活动,将毒液挤压进入猎物的血液,等动物因为窒息等因素死亡后,蛇就不必担忧猎物逃走而放下心来慢慢地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