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纲。
细读《水浒传》第十四回至第十六回,发现“生辰纲”中的“智”,起码体这四个方面——巧选人员、巧取地点、巧扮商人、先喝后搅。一、巧选人员是“智”。第十四回中写道,刘唐向晁盖通报“生辰纲”一事。中途被雷横捉住,后来晁盖和刘唐私下认成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被晁盖从雷横手中救出。刘唐又找雷横讨要晁盖的“十两银子”,与雷横打斗,被吴用劝解。
晁盖从刘唐口中得知:“有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送上东京,与丈人蔡太师庆生辰,早晚从这里经过,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妨?”
听了这个确切稍息后,吴用这样说:“小生见刘兄赶得来跷蹊,也猜个七八分了,此一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这段事须得七八个好汉方可,多也无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第十五回中叙写,确定晁盖、吴用、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再加上赶来报信儿的公孙胜七人参与获取“生辰纲”的活动。后来,因为公孙胜说“生辰纲”一定会从“黄泥冈大道上来”,又把白日鼠白胜计划在内,共是八个人。
这八个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人数不多不少,正合适。从人员的选择上,体现出了一个“智”字。二、巧取地点是“智”。在确定了获取“生辰纲”的人员之后,在什么地点获取“生辰纲”,就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十六回中这样写道:“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吴用笑道:‘我已安排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攧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虽然,在这里并没有详说“如此,如此”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但是,把获取“生辰纲”的地点确定在“黄泥冈”,却是确定无疑的。确定获取的地点在黄泥冈,正体现了一个“智”字。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把获取“生辰纲”的地点确定在黄泥冈是绝对正确的。三、巧扮商人是“智”。在人员已经确定,地点也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获取“生辰纲”的人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黄泥冈上,就显得极其重要。当然,吴用想出的这个计策,也是包含在前面所说的“如此,如此”之中的。
第十六回中这样写道:“杨志道:‘你等且说是那里来的人?’那七人道:‘我等兄弟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头自说道“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只顾过冈子来。…………’”
就这样,他们以枣贩子的身份骗过了杨志:“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四、先喝后搅是“智”。在白胜把一挑酒挑到黄泥冈上之后,杨志怕酒中有“蒙汗药”,不让他手下的人买酒喝。这时,晁盖他们七个人却买下一桶酒,自己用“两个榔瓢”喝了个一干二净。他们这样做,就是告诉杨志他们:这酒中是没有“蒙汗药”的,是可以放心喝的。其实,这时的两桶酒都是没有“蒙汗药”的,喝那一桶也不会有事。“蒙汗药”是在后面用榔瓢拌进去的,而这桶酒恰恰被杨志手下的人和他自己喝下了。
第十六回中,是这样写后面那桶酒的:“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林里便去,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 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毫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正因为前面的人喝了没有事儿,杨志手下的人才放心地喝另一桶酒,“那桶酒登时吃尽了”。这样,杨志他们真正中了吴用的“计”,“生辰纲”被全部取去。
书中用这样的话,揭示了“智取”的秘密: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叫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这里的“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就是对前面提到的“如此,如此”的最好答复。它告诉读者:“智取生辰纲”中的“智”,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