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人的年龄都有固定的称谓是指岁,有的称谓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如果不熟悉这种种称
谓,经常会闹笑话。
未满周岁的婴儿称“襁褓”。“襁”是背负婴儿的布幅,长一尺二寸,宽八寸,
用来把婴儿背在背上,以不影响劳作;“褓”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就用“襁褓” 来指代未满周岁的婴儿,一直沿用到今天。
两三岁的幼儿称“孩提”。幼儿长到两三岁,已经可以提着、抱着,故称“孩提”,也
可称“孩抱”“提孩”。此词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处于童年期的儿童泛称“垂髫”或“总角”。“髫”是儿童前额下垂的头发。这
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开始戴帽子,因此头发下垂,故称“垂髫”。
儿童把垂下来的头发分成 两半,各自在头顶上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羊角,故称“总角”,“总”是一总聚拢的意思。
古书中常见“总角之交”的说法,意思就是儿童时期的玩伴。
十三四岁的女孩称“豆蔻”。豆蔻是一种植物,春末初夏开花,花色淡红,非常鲜艳,
因此用“豆蔻”来比喻未成年含苞待放的少女。
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 二月初”就是开多容的这个年龄的少女。
十五岁的女子称“及笄”。“笄”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就
要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了。这时,女子要行笄礼,笄礼就是女子的 成年礼。
二十岁的称“弱冠”。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冠礼就是男子的成年礼,这时要
把头发扎起来,扎成一个髻,戴上帽子,又称“加冠”。加冠之后,男子在原有的“姓名” 之外,还要为自己再取一个“字”,比如岳飞字“鹏举”。只有加冠和取“字”之后,这个
男子才具备了择偶成婚的资格,可以找女朋友下聘礼了。
“加冠”因为要把头发扎起来,因 此也称为“结发”,“结发夫妻”的称谓就是从这儿来的,形容夫妻在男子刚成年的时候就
结合在了一起,后来引申为第一次成亲的夫妻。